贫困,自古至今是人类的劲敌,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道深深地伤痕。1992年第47届联合国大会决定将每年的10月17日定为国际扶贫日。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减贫成就最为显著的国家。多年来中国企业为消除贫困作出积极努力。
1949-1979年是计划经济下的广义扶贫的阶段。我国开始大范围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村供销合作系统,形成五保制度,新中国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减少农村特别贫困户数量。在改革开放前,我国贫困人口仍有2.6亿多。
1980-1989年是体质改革缓解贫困的阶段。这一阶段农村实施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实施家庭联产承包制、提高农产品价格、扶持乡镇企业发展,极大的解放农村生产力, 提高农村劳动的积极性,推动农村经济产业快速发展,解放农村人口,从根本上缓解了农村贫困就业压力。90年代前我国绝对贫困人口已降低到1.3亿人。
1990-1999年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期的开发式扶贫的阶段。随着我国的高速发展,国家大力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工作,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行改革。制定《国家扶贫攻坚计划》,千禧年末基本解决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2000-2010年是扶贫开发深化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扶贫任务除了尽快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外,还要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各地特色产业,给予关键科技技术,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农村贫困人口锐减,全国贫困人口已降至2700万人。
2010-2022年是精准式扶贫阶段。推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方针。在以往扶贫的基础 上,已不单单是解决经济贫困状况而是要在医疗、教育上进行全面脱贫政策。逐步解决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状况,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加速迈进小康社会。贫困是人类社会的疾病,反贫困始终是从古至今安邦治国的一件大事。只有吃饱喝足了,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兴盛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