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为什么称孤、寡人和朕?

时间:2024-08-09 08:02:14

在中国古代,臣下和百姓称君主帝王为天子、君王、国王、大王,以后又称陛下、皇上、圣上、吾皇。君主帝王的自称则主要为孤、寡人、朕。这些自称有何来历和讲究呢?下面简要说一说。

孤,汉语解释主要有三个义项:父亲亡故或父母双亡的孩子,即孤儿;单独,单个;古代王侯的自称。先秦时期很讲礼制,起先是大的诸侯国君王遭遇凶事,如父亡或父母双亡,他成了孤儿,便自称为孤,或曰孤王、孤家,这是一种谦称。后来诸侯王们不管父母是否亡故,一律都自称为孤,包括小诸侯国的君侯,也跟着称起孤来。君主和诸侯王称孤在春秋战国时期很盛行。秦、汉时所封的诸侯,其地位、权利和实力已大不如周时的诸侯,加上皇权地位和中央集权的迅速加强,这时的诸侯王称孤的渐少。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社会动荡分裂,群雄并起,一些军阀贵族首领居然僭越称孤,如袁绍、曹操、刘备、孙权等。十六国又是一个社会大分裂、大动荡时期,手握重兵的军阀贵族在纷争兼并中建国称帝,也自称为孤。

寡人,汉语解释主要有三个义项:寡德之人,指道德不够、不足,德不配位,是古代君主和诸侯王的谦称;古代诸侯夫人也自称寡人;戏指孤单无伴的人。春秋时期除楚王自称“不谷”外,其他诸侯王都自称寡人。战国七雄虽僭越称王,但自称仍为寡人。秦末汉初项羽、刘邦所分封的诸王,以及后来的汉朝诸侯,大都自称寡人。东汉末年的曹操、孙权、刘备等虽称王称帝,但仍自称孤而不称寡人。北魏、北周、隋朝的帝王及诸侯王、称王的军阀首领,多自称寡人,少数自称为孤。唐朝以后,情况较为复杂,既有自称寡人的,也有自称孤的。历史上说某人称孤道寡,那就说明他成了皇帝或诸侯。还有,现在把孤家寡人解释为孤独或受孤立,但历史上却是君主帝王的自称。

朕,汉语解释主要有四个义项:缝隙;征兆,先兆;我,我的;皇帝的自称。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我的。当时不分尊卑贵贱,人人皆可自称朕。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他为了强化皇权,加强皇帝地位,规定皇帝的自称为朕(王绾、李斯等议:“天子自称曰朕”),这个称谓只能皇帝专用,其他人一概不得再用。秦始皇之后,朕成为历朝历代皇帝的专属自称。例外的是有些临朝听政的太后、太皇太后也可自称朕。现在不少影视剧和小说中,皇帝开口就称朕,满嘴都是朕,这其实不是事实。历史上朕是比较书面化的自称,往往出现在诏书等官方文书上,而日常生活中皇帝则常自称"我"、“吾”、“孤”、“寡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