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那我们还应该学习吗?

时间:2024-08-24 09:03:13


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算是有意义的?

01

《人生有何意义》是胡适精选文集,汇集了胡适先生著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与人生有何意义相关的文章。本书一共分为“人生有何意义”“为什么读书”“青年人的苦闷”“不老不朽”四章。分别讲述了从人生不同阶段、不同角度看待生命的意义;读书是为了接受人类的遗产、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获得思想材料;在面对“人欲横流,人禽无别”的现状时,作为年轻人的我们应该如何做出改变以及为挑起改造社会的重任,需要的不仅仅是自修还有不朽的观念。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胡适,字适之,原籍安徽绩溪,生于今上海浦东。19岁考取清华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1917年回国,受聘于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五四与新文化运动的领袖。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期间先后任北大教务长兼代理文科学长、中国公学校长、北大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等职。1946-194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52年到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因心脏病卒于1962年2月24日,享年71岁。

02

全书共分四个章节,每个章节由胡适发表的数篇相关文章汇编为一个部分。

首先,我们会从胡适母亲对其影响以及胡适的经历谈起,说到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核心问题。失去了哲学的人生是没有希望的,失去人生的哲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想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就要从现在开始努力生活,用心赋予自己人生一个有意义的意义;

接着,我们谈到了读书这个话题,在中国,读书的资源是极度匮乏的。提倡读书,不仅是为了增长自己的知识,还是为解答人生中的各种迷惑,更是为了国家的兴盛做出的最正确的准备;

原来,大多数的人都有着相同的苦闷,担心国家的未来、担心国家的前提,其实只要把自己的内外修养好,那自己的未来就是祖国的未来;

最后,胡适提到了为了革命发动的学生运动,虽然是不得已的但却是不可长久的,我们要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肩负起国家的重任,也只有这样才能爬得更高,走得更远。

本书主要讲述了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个重点是:人生有何意义?

第二个重点是:为什么我们要读书?

第三个重点是:青年人的苦闷是什么?

第四个重点是:为挑起改造社会的重任,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观念?

03

今天,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重点内容:人生有何意义?

大概许多人的人生都和胡适的同学——朱子平一样,拥有一份普通的工作,拿着一份不高不低的工资,生活虽然没有多大的起色却也不见得多么困窘。直到结婚生子之后,妻子被迫在家带娃,为了生计,自己却不得不身兼数职。料想着日子过得清苦些,熬过去也就舒服了。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命运却给自己开了一个玩笑,先是失业,后又遭遇害病,孩子更是在这难过的日子里去世了。所以每每感到活不下去之时,总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了什么?


“人生有何意义?”

其实这个问题很容易解答。人生的意义全是个人自己寻出来、造出来的:高尚,卑劣、清贵、污浊......全靠自己的作为。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样生活。若是你把时间全部用在做梦之上,那这就成为了你人生的意义。若是你发奋振作起来,去为自己创造生命的意义,那么接下来你活着一日便有了一日的意义。简而言之,人生本来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但你要赋予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与其企图通过思考找到人生的意义,不如现在就开始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

04

人生很短,有的不过几十年,它就像是一场梦。但就算要做梦,也要做一个热闹的、轰轰烈烈的好梦。在老子小的时候,有位鲁国人曾说过:人生有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就是最伟大的人格,立功就是对社会有贡献,立言就是最伟大的思想和文学。

但我们千万不要把这句话看得高不可攀,相反地,其实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以有永远不能磨灭的影响。一句好话可以影响无数人、一句坏话也可能会害死无数人。所以,在这场生命的盛宴里,已经决定要开始了,不如就现在开始做一个像样的自己。


“哲学”是什么?

它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意义上着想,去找一个比较可普遍适用的意义。通俗点说就是,哲学是为了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哲学的结果是对于人生的使用。

人生离了哲学,是无意义的人生;哲学离了人生,也就变成了凭空臆说。所以,既然我们要寻找人生发意义,自然要研究哲学,去参考已往死的哲理。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考察过的生活,是不值得活的。”寻找人生意义的方法是没有捷径的,它需要我们去刻苦生活,在生活的积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

05

谁在主宰着人性?谁在推动着时代?

宿命论者的屠格涅夫告诉我们:是自然。

他认为,宇宙没有绝对的真理,人生没有客观的意义,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命运的安排之下发生的。所有的人都可以被归纳为两种根本相反的人性,他说:“就是我们人类中间的无论哪一个,总或者将自己的自我,或者将自我以外的有些东西当作比较更高尚的东西看,而将他置在第一位。”将自己的自我置在第一位的,就是所谓的为我主义者,是信念的狐疑者;而将其他东西置在第一位的,是自我牺牲者,是真理——自己认为真理的信仰者。当然,这两类人在屠格涅夫看来都没有优劣之分,他们是自然的产物,最终会根据自己的发展,在自己的宿命中有怎样的成就,都只有他的命运所能决定。

享年64岁的屠格涅夫,从他所有的作品中,包括发表于1852年的《猎人日记》到1876年的《新时代》,通过对俄国当时状况的描写,屠格涅夫用哲学的眼光、艺术的手段告诉我们——时代是永远变动的,但不是时代本身有什么目的,他不会按照一定的目的用一定的方式向前走。时代怎样推进的,只有命运能决定。人性是命运决定的,时代的发展也是命运决定的,人生也是命运决定的。屠格涅夫曾用烟来比喻人生——一切都是烟,一切都好似在那里永远变化着,新的代替旧的,幻影追逐着幻影;但其实又全是一样的,人们像烟一样的匆匆飞着追求着,一点没得到什么又像烟一样无踪无影消逝了。


06

1952年胡适参加台南工学院七周年纪念会时,在会上曾与众师生探讨过“工程师的人生观”。所谓工程师的哲学,指的就是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控制自然,以减除人的痛苦,增加人的幸福。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控制自然”就被文人提及要被普及的一种文化,《荀子·天伦》里有这样一句话:“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意思就是说:跟着自然走而歌颂,不如控制自然来用。这样的理论虽然很早就被古人参透,可是真正将这种理论付诸行动还是要等到我们进入科学工业时代之后。事实也证明,单单纸上谈兵是不够的,所有的真理都必须实践之后才能判断是否正确。正是因为工程师们不断实验,不断尝试才把我国的科学工业提到一个与发达国家齐平的位置。

胡适在回顾17年前的人生时,那时他创立的《时报》凭借着短评和白话小说,引领了整个报界的潮流,成为了报界先锋的榜样。17年后,《时报》放弃了自己先锋的作用,所以在谈及这段回忆时,他曾感慨:“《时报》是做过先锋的,是一个立过大功的先锋,我希望他不必抛弃先锋的地位,我希望他发奋向前努力替社会开先路,正如17年前替中国报界开先路那样!”

07

胡适的母亲在很年轻时候就失去了丈夫,她是后母,胡适在家中排老三,前面还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大哥却是个败家子。23岁就当了寡妇的母亲一手撑起了一大家子,大哥的债主在过年时上门讨债,她也毫无愠色,就连大哥回来了,她也丝毫不责备一句。家中的嫂嫂总是喜欢闹不和,母亲从来不与她们争吵,实在受不了时就大哭一场,知道自己闯祸了的嫂嫂见到这种情况也会马上过来赔礼道歉。


正因为胡适母亲的仁慈、温和深深影响着胡适的成长。虽然他14岁便离开了家乡,但胡适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懂得宽恕和体谅人的大气都是因为母亲在他小的时候对他的教导。

人类是演进的,时代是更替的,人类道德、礼教也是变迁的。我们要看破人世间,时间之伟大、历史的无穷,人是最小的动物,处处都在变化。如果非要想清楚怎么去解决人生,怎么生活,其实各人有各人的方法。但是,至少要有科学的方法、精神、态度去面对未来,具体的,又分为四步来说:

08

第一是怀疑。对待人生的问题,总保持着怀疑的态度,就不会上当。学会自我反省,就能革除以前学过的但已经不适用现在的老旧知识;

第二是事实。我们要事实就是,只有切实地工作,奋力地苦干,不要成日空喊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自己的人生才能真正获得成就;

第三是证据。怀疑之后,如果选择相信,就要拿出值得相信的证据来。有这种态度的人,才能更加端正自己的立场,不被他人左右;

第四是真理。庄子虽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已”,但我们还是要朝夕地去求真理,为寻求真理尽一点自己的责任。有这种精神,做人就不会失望。

所以,人生的意味,就是你要它圆就圆、方就方,是有意味;因为真理无穷,趣味无穷,进步快活也无穷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