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大全》经史子集

时间:2024-08-26 10:17:52


吕先生指出,我们国家的古籍主要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分。经就是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顾名思义,就是记载兴衰存亡的史书;子是指先秦百家的著作;集是指文集、诗词汇编等。

四者之间有一种很简单的区分方式:以记载现象为主的,即为史;对现象加以研究、发明公理的,则为经、子;兼收并采、不归于任何一家的,则为集。

古代的学术,都有专门的名家。

经、子本来是同等意思,汉代以后,特别尊崇儒家,于是在诸子百家的书中,把儒家之书单提出来,称为经。

儒学盛行两千年,统治者多用以治理天下,所以儒学能够日益发扬光大。此外,儒学书籍传诵的人也很多,而且还有人专门钻研这门学问,并注有详细的注解。因此,比起其他的诸子之书,儒家经典学习起来较为容易。

近代人探究知识、研究学问的书籍有很多,想要进一步学习儒家经学,可以先从阅读以下几本入门的书籍开始:

皮锡瑞的《经学历史》,这是第一本要读的书,从中可以知道历代经学的变迁。

廖平的《古今文考》是第二本要读的书。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是第三本要读的书。

此外,还有《礼记·王制注疏》、《周礼注疏》、《白虎通疏证》、《五经异义疏证》。这些书,每天读一个小时,速度快的三个月,速度慢的半年,绝对可以读完。然后再读其他的书,就不会茫然没有把握了。

提到儒家经典,我们不能不了解一下“六经”。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诗》《书》《礼》《易》《乐》《春秋》。其中,《乐经》已经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诗》:全称为《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这本书是近代学习文言文的学者们首先要学习的,可以说是第一要书。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因为其中的作品都可以用乐器伴奏演唱,所以《诗经》也称为我国古代第一部乐歌总集。

《书》:也就是《尚书》,意思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儒家思想中,《尚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即为今文《尚书》,百篇之说是后人的杜撰。

《礼》:包括《礼仪》、《礼记》、《周礼》。其中,《礼仪》、《周礼》是记载典章制度的,不需要通读,只需要知道它的体裁就可以了。《礼记》这本书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易》:全名为《易经》或《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由本文的“经”和解说的“传”构成。“经”由六十四个用象征符号代表的卦组成,古人依据卦象推测吉凶。今本《易经》通过释经表达哲学观点,包含世界观、伦理学说和丰富的朴素辩证法,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春秋》:是中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其中,流传至今的代表作品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02

学习完读经之法,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读子之法。

关于诸子之学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1. 《汉志》中说,从本源上看,它们都出自于王官之学。
  2. 《淮南·要略》中记载,诸子百家都是从当时的时代需要处着眼,以救时弊。

吕先生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把诸子派别分为:道、儒、墨、名、阴阳、法六家;《汉志·诸子略》中加上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一共十家;去掉其中的小说家,则称为九流。

接下来,我们主要了解一下道、儒、墨、法这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和著作。

道家的代表著作主要有《老子》、《庄子》等,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

《老子》又称为《道德经》。在现存的道家书籍中,《老子》为最古老的典籍。此学派崇尚自然之力,这里所说的“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也不是“大自然”,而是指万物运行的规律。

《老子》全书的意思,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 曰治国主于无为;
  2. 曰求胜敌当以卑弱自处而已。

意思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即“道法自然”,根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即“道”在其间。离开了这个“道”,则事倍功半;顺应了这个“道”,则事半功倍。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庄子》。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庄子》全书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古代人大多只注重内篇,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齐物论》是《庄子》的第二篇。“齐物”的意思是: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

《大宗师》的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师。谁称得上这样的老师呢?那就是“道”。庄子认为自然和人是统一的,人的生死变化是没有区别的,因而他主张清心寂神,离形去智,忘却生死,顺应自然。这就是所谓的“道”。

03

儒家代表《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主要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的中心思想为“仁”,孟子的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法”,重视社会上人们的行为规范。

荀子的思想虽然与孔子、孟子的思想同属于儒家思想范畴,但有其独特见解,自成一说。

孔子、孟子在修身与治国方面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是很具体的,但同时又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墨家代表《墨子》

墨子,名翟,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现存《墨子》共五十三篇,其中,《法仪》中指出,天子、诸侯治理天下、国家必须以天为法,以天意为归;《七患》、《辞过》中指出国家防治祸患的根本在于增加生产和节省财用;《公输》中出色地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反对攻伐的精神;《耕柱》、《贵义》、《鲁问》这三篇杂记墨子与弟子的一些谈话。

法家代表韩非子

韩非是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后世尊称韩非子或韩子。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主张变法。

《韩非书》共五十五篇,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