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之杰指的是谁

时间:2024-09-20 10:32:54


曹植,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被封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对五言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品有《白马篇》《七步诗》《洛神赋》等。后人辑有《曹子建集》。

才华横溢

曹植天资聪颖,十多岁的时候,就可以背诵《诗经》《论语》等几十万字的文章及其他诗词歌赋,善于文章写作。曹操曾经看他的文章,问道:“你请人代笔写的吗?”曹植跪下回答:“我的言论是自己的观点,写出来就成文章了,为什么还要请别人呢?您可以当面考我。”当时邺城铜雀台刚刚建成,曹操让所有的儿子都到台上,让他们以铜雀台为题各写一篇文章。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文章名叫《登台赋》,很有文采。曹操看后,赞赏不止。当时曹植只有19岁。

曹植天性随和,不让人畏惧,他使用的车马以及自身的装束打扮也都不追求华丽。每次去见曹操,曹操都故意用疑难问题来刁难他,但他都能应声而答,因此颇受曹操宠爱。谁曾料到,曹操的宠爱非但没有给曹植带来什么福分,相反使他无形之中卷入世子之争的旋涡中,陷入无尽的痛苦。

世子之争

征战南北、叱咤风云的曹操,打败了董卓、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位及人君。但在处理家务事时,却犯了愁。按照古代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的传统,长子曹丕是理所当然的人选,但三儿子曹植的才能又胜过曹丕,所以他偏爱文武双全的曹植。

选拔接班人,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件大事。曹操要寻找的是那个“诸儿中最可定大事”之人,所以他非常慎重。曹操一向重视人才,任人唯贤,欲打破“立长不立幼”的老观念,要立才华满腹的曹植为世子,并多次向身边的人表示“吾欲立为嗣”。这引起了曹丕的恐慌和身边一些人的反对。

在曹操考察期间,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个人生活放纵,屡犯法禁,一再辜负曹操对他的信任,引起曹操的震怒,从而失去了立为世子的机会。而他的兄长曹丕很有心机,常想方设法讨好父亲,很会矫情自饰,拉拢权臣。因而,曹丕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很多人替他说好话,最后终于使曹操改变主意,立曹丕为世子。

在这场世子争夺中,曹丕每天提心吊胆,生怕王位落入曹植手中,所以,他对曹植产生嫉恨心理,视曹植为眼中钉、肉中刺。登上王位后,他想着法子整曹植,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失意人。

七步成诗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曹丕随便找了个借口,说曹植在父丧期间礼仪不当,把他拿下问罪。这罪名很重,是要被处死刑的。曹植被传旨来到大殿,只见曹丕坐在殿堂之上,满脸杀气。曹丕数说曹植的罪状后,盛气凌人地说:“父亲在时,常夸你文才好,我不相信。今天,限你七步之内成诗,如果完不成,休怪我不顾手足之情,问你死罪!”

曹植自知皇帝故意找茬,他无可奈何地点点头,说:“请皇帝出题。”

曹丕说:“就以兄弟为内容作一首诗,但诗中不许出现兄弟二字。”

曹植迈出了第一步,突然,他闻到了从远处飘来的阵阵煮豆的香味,顿时来了灵感,他略加思索后,开始吟诵起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正好走到第七步时,一首完整的诗作出来了。

手足相煎,为何要这样急迫?哥哥曹丕岂能不懂?他听后,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有自责,有难过,有同情,也有羞愧。他利用至高无上的皇权来报个人私仇,却被弟弟狠狠地刺中了软肋。他们本是“同根生”的兄弟啊!怎么能这样的无情和相煎?

毕竟是同母同父的兄弟,从小一起长大,此时曹丕心底的良知开始复苏。他急忙从大殿之上走下来,搀扶着弟弟,当堂免去了他的死罪。但曹丕对他依然有戒备之心,于是将他贬为安乡侯。

才高八斗

曹丕去世后,他的儿子曹叡继位。曹叡对曹植仍然不放松戒备。太和六年(232年)二月,曹植被转封为陈王。同年郁郁而终,年仅四十一岁。

曹植一生在政治上不得志,诗歌创作却取得了重大成就。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曹植是诗歌史上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诗人,现存90余首诗中,就有60多首五言诗,他的写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到文人诗的转变,大大地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向前发展,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南朝大诗人谢灵运对曹植更是赞许有加:“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才高八斗”的成语由此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