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造是什么官几品官(织造,既是官职也是皇商)

时间:2024-10-23 09:46:33

织造,如其名,日常工作就是给宫中供应织品,这个官名起源于明朝,规范在清朝。

织造一职也不是空穴来风,它的前身是中国古代由来已久官营纺织业,不过明以前的官营纺织业重在“营”字,主要职责在经营生产,活动都在皇宫大内进行,颇具神秘性。

如唐代设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管理手工业,其中的少府监就是管理宫廷纺织的部门。

到了明朝,纺织业被单独提了出来设立织造,明朝的织造更像是历代前朝官营纺织业机构的升级延伸,而清朝织造重在‘商’字,经营获利并重,商业性质尤为突出。

但明清两朝织造有着一个统一的特征,就是实权远高于前朝,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官营纺织业是从明朝织造设立开始,并从皇宫大内向民间亲近的。

织造并不是传统意义上为国家出谋划策、开疆拓土的文武官员,而是一个有着品阶的皇商。

明清时期均设有江宁织造,苏州织造,杭州织造三处织造官。按照常理推测,织造应该是一个有钱但无品无权的官位,但事实上,明清两朝的织造官员都有着很大的权力。

特别是清朝时,织造虽然只是个五品小官,却能压制二品乃至一品的官员。那织造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奇特职位呢?

应运而生,服务皇家的明朝织造

  • 织造一职的产生背景

织造一职是明朝经济繁荣国家昌盛的产物,明朝前有太祖朱元璋反腐倡廉打基础,中有宣宗朱瞻基重农爱民攒家底,后有神宗朱翊钧推行新政兴商业,明朝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在这样绝好的发展条件下,明朝的手工业和制造业也飞速发展,纺织行业达到了千年以来的最高水准。而且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经历了之前千余年的文化艺术积累,成为中国古代审美的巅峰。

有出神入化的纺织技术,又有巅峰的审美水平,再加上绝佳的经济环境,织造这个为皇家经营提供专用衣料和织品官职就出现了。

可以说设立织造一职最初的理念,是为了满足皇家的高雅品位以及明朝严明的服饰礼法要求。

  • 织造一职的出现,对于明朝社会的影响

要分析织造对明朝社会的影响,就要先全方面细致的了解明朝织造。

织造的职责是督管上供给宫廷的织品,明朝的织造局分朝廷官局和地方官局,而有趣的是,不管是朝廷管局还是地方官局,明朝织造全都是由宦官担任。

虽然织造局是国家机构,但供职于制造局的匠人却都是民间从事染织的手工业者,他们被征集过来,统一编制,集中为国家生产织品。

其实织造的设立对明朝社会的影响是好坏并存的。

一方面,设立织造一职,意味着国家对纺织这种民生产业进行统一规模化的管理。

统一的管理以及国家的重视,使得明朝时期民间纺织工艺的飞速发展,并且,匠人制作织造挑选的模式,让品质参差不齐的民间纺织品有了一个高水准可参考的职业标杆。

明朝匠人工作采用轮班制,匠人被允许在休息的空闲时间里,制作工艺品向民间出售,高雅的宫廷审美加上御用匠人的精巧技法,促进了明朝手工业市场的繁荣,带动多方经济。

明朝国力强盛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于超强的经济实力,熟悉历史的人可能知道,明朝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白银生产和流通国家,而促成这一盛况的则是手工业这样的基础经济体。织造的存在,使得手工业有了迅速且长足的发展,从国家经济生产根本上推动国家进步。

但同时另一方面,织造也是明朝大厦倾倒的推手之一。

首先织造看似不起眼,但却掌握着很大民生财政权力,他上可面圣言至天听,中可勾结地方官员,下能欺压百姓以公谋私。

但这个职位却没有一个细致具体的监督行事流程,这就导致织造可以很轻易的从各种地方捞到油水,百姓在税丝税银的压榨下艰苦度日,为明朝经济崩盘埋下了不小的引线。

其次,织造局与民争利,上层阶级借用织造之手打压手工艺者。

明朝是中国手工业蓬勃发展的朝代,我们在上文说过,织造局中的匠人都是从民间强行征调过来的手工业者,为织造局提供无偿劳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手工业者从事商业的机会。不少身怀绝技的匠人多颠沛流离,一些尸位素餐的织造,却挣得盆满钵满。

明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雷震景德门,公(袁可立)疏指阙政之慝,及庇权奸,烦织造、宝珍,是务是非涃扰。”

总的来说,明朝织造拥有的灵活权力若是交到一个纯良之臣手中,便利商利民,交到奸佞手中就会成为欺上瞒下,谋取私利的‘肥差’。不过正是有了明朝的先例,清朝的织造就规范多了,而且还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职责。

清朝的织造

  • 偏向商业性质的清朝织造

清朝初年,织造一职的权力与明朝相比被压制了不少,由上下通达的总办,变成了一个小监工,但这个职位依旧遵循明制,由宦官担任。

在清顺治五年时,改为了户部管理,不过在八年后的顺治十三年,又从户部剥离出来,归入十三衙门(清朝宦官机构)管理,并且为防贪污,织造官每年一换。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康熙二年,才有了改观。康熙二年,织造一职被全权归入内务府门下,由内务府挑选官吏就任,并定织造官阶为五品。

官品虽小,但内务府可不是个普通的官署。内务府是清朝的独有机构,清朝内务府执掌宫廷事务,把持宫中财政,清朝皇宫内一应物品供给分配,都由内务府裁定供应,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入内务府的人必是满族的达官显贵。

可以说内务府就是清朝皇室的‘小金库’,也就是皇商的总署部门。

皇商也是清朝的“特产”,皇商由天子任命,持官阶,管理经营属于朝廷的国有资源和产业,并且所有皇商均隶名于内务府。性质就类似于现代的国企董事长或总经理,品阶不过是一个象征性的规矩,清朝历代皇商基本上都皇帝身边的红人。

所以,织造官虽小,但来头大,而且清朝不少织造更是皇帝钦定的钦差。

清朝不像明朝在各省都设制造局,而是只保留了处在江南地带的三大织造局—江宁(今南京)织造局、杭州织造局、苏州织造局。

看到这里,一些熟悉《红楼梦》朋友就会觉得眼熟了,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先生,早年就生活在江宁织造府,《红楼梦》也正是以他曾经显赫荣耀的家室为背景所著。由此我们也能窥探到,当时织造极高的社会地位和与皇上之间密切的关系。

  • 清朝织造的特殊职责

而织造的职责和权力远不止皇商那么简单,织造一度是清朝统治者安插在江南的“眼线”。

如果在清朝当官,特别是在清朝康熙时代,就算你是官至一二品的大员,也一定要小心小小的五品织造,因为织造的一封密函可能就动摇你的仕途。

织造官小,但在此职位的人多与皇帝关系密切,是皇帝极信赖的家臣。织造不仅在江南地区包办宫廷采买,经营皇家产业,更时时刻刻关注着各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官员。

我们注意到三大织造署都处在江南一带,清朝时期江南地方繁华,士子众多,是全国出名的昌明隆盛之地,也是除紫禁城之外的另一个权力集中的富贵之地。可以说江南是清朝的一个商业文化中心,大大小小的官员几乎都与江南有着或多或少的牵连。

织造以皇商身份自居,为皇家办事,行动上没有普通大臣的拘束,行事便利消息灵通,极容易探听到深宫中得不到的密情。

《接任两淮盐差日期并进冬笋折》朱批谕:“凡苏州来的各行人等,倘有多事者,尔察明即当奏知,不可少懈,不时访访才好。”

以康熙五十年发生在江南的“辛某科场案”为例,这个案件在当时可谓是震惊全国。远在紫禁城深宫内的康熙帝,一天之内就收到了三封关于此事的密函奏折。

一封来自于江苏巡抚张伯行,巡抚是江苏的最高军政长官,上书禀明自己辖区内发生的案件十分正常。但另外两封却分别是江宁织造曹寅和苏州织造李煦的,要知道,清朝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直接向皇上进奏折。

而皇帝对于织造的依赖和恩宠还不止于此,以康熙时期的曹寅为例,在他任职期间康熙五次南巡,次次接驾都由曹寅承办,实际的工作权利远远超过了职务所及,皇帝对其的器重也远远超出了地方抚督。

也正是这种器重让织造成为了一个实权远超职务的官位,特殊的永远不是官位而是当官的人,这种特殊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了清朝官场。

以今天的视角来看,织造更像是一个特工,清朝等级制度森严,很容易形成欺上瞒下,包庇结党的情况,织造的存在,无疑让这些人有所忌惮。

  • 织造对于清朝社会的影响

织造的存在无疑是有利于清朝社会发展的,织造本质上是皇商,清朝经济发达活络,有很大一部分是皇商的作用,皇商的强大,带动了民间农业生产业的发展,同时抑制了一些地方巨富的形成。

有地方巨富存在,往往不是什么好事,在信息不便的古代,官商勾结鱼肉百姓,从而激起民怨动摇民心是很容易发生的,合理控制国家商业发展对,于清朝封建社会来说是让社会安定的不二法则。

而织造同时拥有的密探权力,又可以监视官场,防止谋反腐败行为。

织造没有流派,忠于皇室,在士子如云,权势复杂的江南他们像是一根暗针,捅破一层层的窗户纸,稳固江山皇权。

总结

从明朝到清朝,织造的人选,权力,职责几经变迁。从明朝初具雏形到清朝完善延伸,朝代的更迭带来了教训,也带来了进步。

在今天以我们的视角看织造这个官职,可能会觉得新奇,可能会觉得神秘,而在新奇神秘的背后是曾经恢弘的王朝,我们无法亲身经历,但依然能从一个小小的官职中窥探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