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相信这是每个人都不能再熟悉的一句诗。每每读来,一幅旷远辽阔的田园景观便呈现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这首诗的作者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陶渊明。
陶渊明简介
出生名门,却家道中落
陶渊明的家世原本不错,曾祖父陶侃为东晋大司马,祖父陶茂为武昌刺史,父亲陶逸为姿城太守。可是家道中落,八岁丧父,由母亲一人把他抚养大,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已沦为寒门。
陶侃
小时候陶渊明曾多次问母亲:“寒门真的就难出贵子了吗?”母亲总是一次次对我讲述曾祖陶侃的“寒门逆袭”故事,年少的陶渊明,每每听得眼眶湿润、热血沸腾。于是陶渊明开始了好好学习之路,整日捧着教育部指定教材《六经》,一心只读圣贤书。
学习之余,我常常登临高处,独自抚剑,站在烈烈风中,望着大好河山,大声朗诵着曾祖父陶侃生前最后一道奏章:
臣年垂八十,位极人臣.......欲为陛下西平李雄、北吞石季龙,恨良图未叙,于此长乖
克复中原,指日可待,曾祖大人未竟事业,就由我陶渊明来继续吧!
人生第一份工作,江州祭酒
陶渊明终于通过努力学习和自身天赋,写作的一篇文章《闲情赋》,由于文采斐然,被江州刺史王凝之看中了,他十分欣赏我,给了我一个江州祭酒的官职。这一年陶渊明29岁,上任第一天他对母亲说我要去“搬砖”了,于是他母亲又给他讲了一个“搬砖”的故事
原来,陶侃在广州担任刺史的时候,由于工作并不怎么繁忙,他每天早上都会从家里带上一百块砖头放到办公室里,到了晚上再将这些砖头搬回家。无论刮风下雨,都不会改变。看到这样的情景,下属们都感到十分困惑,甚至忍不住问道:“老大,您这是闲得无聊吗?”陶侃一脸严肃地回答:“我时刻都在致力于收复中原,现在的生活太过安逸,我担心以后无法再实现自己的理想啊!”
陶渊明决心继承祖父的遗志,收复中原,好好工作,可现实给了他一瓢冷水,在这里他遇到了他的第一任上司:王凝之,看过小编之前文章的人应该了解,王凝之是王羲之儿子,信奉“五斗米教”,除了天天谈玄、冥想、修仙炼丹之外,王凝之根本就不管时政要事。敌人都杀到门口了,王凝之还乞求“神兵天降”帮他御敌。
王凝之
在这样的领导手下做事,哪怕再兢兢业业,究竟有什么奔头?无奈的陶渊明辞职回家了,这一失业,就是5年。
第二份工作,荆州刺史桓玄幕僚
说起第二份工作,还是跟祖上有关系,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曾经做过桓玄父亲桓温幕下的参军。靠着这个关系,他来到了桓玄这里给他当助理,但很快,他的母亲却去世了,无奈之下的陶渊明,被迫回家守丧。
桓温
此时的他,或许感慨自己命运多舛,但殊不知正是这次巧合,让他摆脱了这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守丧两年后的陶渊明,收到了一个令他震惊的消息:桓玄篡晋自立,自立国号为“楚”,自己做了天下的主人。庆幸自己侥幸脱离虎口之余,随之而来的问题不停萦绕在他的脑海中:这个国家,还有救吗?就这样他失去了第二份工作。
然而,赋闲在家的他,终究还是有些不甘心的。他于是开始思考人生,想想自己39岁了,依然一事无成。难道这漫漫历史长河,终究留不下我陶渊明之名吗?
第三份工作,徐州刺史刘裕镇军参军
这一次,他没有选择名门望族,而是来到了一个出身低微的寒族刘裕手下做了参军。刘裕起兵勤王,追斩桓玄,迎晋安帝复位,重振朝纲,天下大治,一副中兴的景象。更难能可贵的是,刘裕发动北伐,灭南燕、破谯蜀、击仇池、败后秦,甚至一度收复长安,中原父老感涕“不意又见晋室衣冠”,均箪食壶浆以迎王室。跟着领导刘裕一起南征北战、收复中原,我上马横槊、下马赋诗,意气风发,我暗暗立誓,要像荆轲那样,报答领导。
刘裕
可是,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他逐渐洞悉,刘裕的北伐并非出于对河山沦陷的痛惜,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博弈。他挥舞的并非是光复的旗帜,而是权力的权杖。他的目标,是篡晋称帝,满足自己的野心。讽刺的是,我眼前的这位现任领导刘裕,和前任领导桓玄,原来是一丘之貉。他们心中并无对河山、对人民的关爱,只有对权势的贪婪和追逐。而我,只是他们棋盘上的一枚棋子,为他们的一场场政治游戏所驱使。带着这份觉悟,我失落地提交了辞职信,随后跨上了一匹瘦马。此时,一阵凉风扑面而来,夕阳下映照出那个曾立志扫荡天下的少年,如今已变成疲惫而憔悴的大叔。我拖着沉重的步伐,踏上了回归故乡的路程。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陶渊明对于晋朝,算是绝望了。在懊悔之中,他写下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第四份工作,彭泽县令
经过三次的仕途失败,看透一切的陶渊明决定回归故里,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看着自己一贫如洗的家和五个嗷嗷待哺的儿子,他终于被现实打败了,接受了叔父的推荐,做了彭泽县令。这次,他不是为了自己年少时救世济民的梦,他只想让自己和家人能有口饭吃。
上任后的陶渊明尽职尽责,受到了百姓的爱戴,纷纷赞扬这位新县令爱民如子。可惜好景不长,陶渊明遭到了地方土豪劣绅勾结的官员打压。
后知后觉的陶渊明不解为何督邮要为如此小事大动干戈,询问身边的幕僚,陶渊明才知道原来不过是,督邮为了索要贿赂罢了。
明白原委的陶渊明,一气之下留下了那句著名的: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就在这天晚上,妹妹不幸突发疾病去世的消息,传到了陶渊明耳边。他心中顿时升起了一种莫名的悲哀,白天的遭遇,夜晚的噩耗,进而回想起自己前半生为了构建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在尔虞我诈的官场夹缝中求生,到头换来的却是理想的幻灭。
这次他真的累了,厌倦了官场生活。
归隐田园,《归去来兮辞》诞生
这一夜,他在归家的路上写下了,那篇流传千古的《归去来兮辞》。这篇辞中有这么一句
已经在归途的陶渊明,催促着天为什么还不赶快亮,为什么还不到家,我们很难想象得是多大的一种挫败感,才让陶渊明竟一刻也等不了,想要立马回到家中。
这个满腔才情的大诗人,对于这个纷扰的尘世再也没了念想,终日不是耕种就是弹琴读书来消除忧愁。可生活哪有那么多诗情画意。他以为归隐的日子是悠闲自在的,实际的日子,却是他把地种得“草盛豆苗稀”,根本就食不果腹...
但就算是已经穷到揭不开锅,到了要跟人要饭的地步,陶渊明也再没回到那个他曾满怀期待的官场......
陶渊明前半辈子“从游桓玄,刘裕幕下,力图救晋室于水火”,历经了多少波折,才得以换得如今的回归内心的道路。
公元427年,陶渊明于茅草屋内,安然逝去,但他“诗和远方”的生活却生生不息,激励着后世。我想陶渊明在去世的那一刻,应该和他前半生的那场恶梦和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