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打硬”的五华,诗林何以常青?

时间:2025-04-01 15:05:00

五华旧名长乐,其建置早在北宋神宗之世,绵历至今九百五十余年,孕育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文化气质。刚强坚韧的一面,从俗谚“五华阿哥硬打硬”可见一斑;文质彬彬的一面,不妨从“中华诗词之乡”中略窥堂奥。而迥异的特质总是引人好奇:以“硬打硬”著称的五华,缘何在诗词一事上可圈可点?

查索故纸堆,梅州客家素有崇文重教之风,长乐教育自明朝中叶日渐臻盛。民众多向学,自然好为文词者众,由此风雅相尚,彬彬称盛。翻捡诗文集,五华诗人在延续诗歌“兴观群怨”传统的同时,又因地域文化特质与时代变革压力呈现创新性探索,成为近代文学转型的实践者。不过,客观而论,在灿若星辰的古代文学殿堂中,五华多诗人诗作,却少名家名作,魏成汉、温训、陈国凯等诗文家,堪为其间显著者。

五华虽少大家手笔,但“诗词之乡”并非虚名,一则至今仍有大批诗人吟咏不辍,使诗词事业继先贤流风,又有五华县第三小学、华阳中学等“中华诗教先进单位”启后学新知。另则,陈槃、古从新等学人颇有文献学意识,编撰《五华诗苑》《长乐诗汇》等诗歌总集,使历代诗作精粹不至于湮没;又有叶乃新等乡达组建五华诗社,荟萃人文,承传文脉。而以上种种,皆成就诗乡难能可贵之处:流风余韵,历久不衰,笔耕不辍,诗林常青。

文脉相续 吟作颇丰

“清以前诗,既鲜有人焉能举之者。”“明以前诗,无复存者。明诗则泰半有目无书,今更不可知矣。”著名历史学家陈槃《五华诗苑》集本县籍129名诗人346首诗。在自叙中,陈槃言及“明清以前非无诗也,特佚而不传尔”。

翻阅中近古以来五华诗人诗作,山水田园、感物兴怀、咏物言志、咏史怀古、题赠酬答,主题多是延续前代诗歌传统,然亦能窥见地域的独特性。如温训《龙狮殿》一诗,基于本地民间传说而作。龙狮殿位于五华县最南端,四面高山环绕,地势险要。相传南宋末年,末代皇帝赵昺在元兵追赶下,仓皇南逃至此。夜里,赵昺忽闻野兽嚎叫,当地百姓称是黄猄的叫声。因客家话“黄猄”谐音“王惊”,赵昺认为“王惊之地,兆意不详”,随即撤离。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赵昺欲在此筑宫建都,便把此地称为龙狮殿。又如曾传诏《长乐竹枝词》:“煎堆甜粄满箩箕,绣屐难遮脚底龟。正月姑娘二月蔗,蔗中滋味几人知。”煎堆、甜粄至今仍是客家人喜爱的传统小吃。再如魏师圣《岐市抬百物过山》:“花晨月夕度山陬,一队横杠一杠秋。妾自作歌郎且和,莫将苦态说风流。”诗人自注云:“岐市过隆市,舟不能至,百物皆女子肩运而去,其扛者两妇女共荷一杠,对峙而行,步武不迫,讴歌沸耳,亦苦役中一乐也。”当是记载时人由梅州五华岐岭镇过河源龙川老隆镇的情态。

科举制度催生庞大的文人阶层,而明清地方书院的普及成为地域文学繁荣的重要条件。五华诗歌盛于明清,与其时官学、私学齐头并进关系密切。作为嘉应州(今梅州市)最大的学府,长乐学宫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承担弘扬儒家文化、锻造可用之材的政教功能。除长乐学宫外,五华又有金山书院、嵩螺义学等私学,成为官方教育体系的有力补充。考察五华诗人群体可发现,诗歌创作呈现一定宗族特征,往往父为诗人,子亦诗人,如巫子肖与其子巫三祝、巫年祝,温缵绪与从子温纶涛,陈元焯与长子陈培琛等。家族代有才人出,与家学传统不无关系。而官学、私学、家学三位一体,共同支撑起长乐诗坛薪火相传,文脉绵绵。

长乐学宫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是当时嘉应州最大的学府。李娇 摄

晚清至民国时期,五华诗人的创作既保留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又通过题材革新呈现诗歌转型期的过渡形态。如陈培琛《西史杂事诗》以七绝、七律书写埃及帝国、古代希腊诸国文化、马哥博罗东游日记、卢梭学说等西方历史事件。其诗自序云:“海通以来,瀛寰各国与我国交涉日繁。其风俗历史,新奇璀璨,足以引起吾人兴趣者多矣。……惟嘉应黄公度先生《日本杂事诗》,以雄深雅健之笔,寓纵横捭阖之才,高情远韵,亦骚亦史,诚艺林之能品也。余昔年肄业政学,于欧洲各民族盛衰兴废之原,及其国家成败得失之迹,究心特审。浏览之余,兴观群怨之发于中者,每不能自已……”作为近代“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黄遵宪提出“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其诗多记时事。陈培琛有意效仿,譬如其《希腊哲学》一诗:“新邦宪治可移家,阶级分权有等差。应笑避秦人太俗,儿孙只会看桃花。”将西方理想国与中国桃花源并举。其诗虽只是简单比附,并未输出高明哲思,但将西方文史哲纳入中国传统诗歌框架,不啻有“开眼看世界”之功。

当然,处于延续与嬗变时期,愈来愈多诗人不为古所拘牵。譬如“亚洲球王”李惠堂将旧体诗与体育精神结合,“丈夫养就浩然气,一脚踢翻五大洲”等诗句,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革命战争时期,古大存、古宜权、张剑珍等自编山歌、五句板、诗歌等,以浅近直白的语言宣传革命思想。当时诗歌虽多为群众运动服务,但仍有一批文人经营格律诗,如魏毓卿、古柳石、邹保权、魏岸觉、谢濂等,执教之余又好吟咏,留下不少诗文以飨后学,与今日中学教师普遍趣尚殊为不同。此后,随着五华诗社等各级诗词组织建立,古代诗教生态得以松散延续,古求能、丁思深、古惠龙、古从新、翁国剑等文人雅士据此阵地赓续文化香火,使长乐未曾断绝的古典文脉愈加悠长。

李惠堂脚踢足球、手著文章,生动诠释“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球王风采。图为其诗著《鲁卫吟草》。资料图片

交游酬唱 品评明志

“素卷青衿六十年,芸窗共砚受陶甄。”“闲观物变咏吟牵,素卷青衿六十年。”“崇桃积李三千树,素卷青衿六十年。”“披肝沥胆二三子,素卷青衿六十年。”“留余健饭苍天眷,素卷青衿六十年。”五华诗人丁思深与其友古求能相交始于1965年在水寨中学读高中时。2005年、2015年时,双方采“素卷青衿四十年”“素卷青衿五十年”作辘轳体。今年,二人相知相识一甲子,又作“素卷青衿六十年”以纪念彼此交谊。

诗人群体的交游酬唱是其精神生活的缩影,亦是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诗人通过雅集、赠答、联句等形式互证诗艺、以诗论世,推动彼此创作风格日臻成熟。明清时期,长乐诗人群体多因科考、仕宦而展开广阔交游,其诗作亦随之进入全国性视野。清末福建籍诗人、诗论家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述及约400名清代诗人,收诗2000余首,是研究清诗,特别是鸦片战争时期诗歌创作的重要文献。此书不仅对长乐诗人温训多有着墨,且林昌彝还邀“粤东长乐温伊初孝廉训”作序。序中交代二人相识经过,“庚戌夏,余从都下识孝廉于叶润臣内翰座中”;借叶名澧之口推崇林昌彝为当世顾炎武、朱彝尊,又点出林昌彝于近代诗话中推重朱彝尊、潘德舆二家。此外,所谓“射鹰楼”,实即“射英楼”,诗话中收录许多反映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奋起抗英的诗篇,是以温训认为“不得仅以世之诗话目之”。

推崇顾炎武、朱彝尊,以为作诗不可缺少学问的林昌彝,又是如何评价温训的?

诗话云:“粤东长乐温伊初孝廉训,雄于诗古文词,其《登云山房文稿》,高者直入周、秦、两汉之室,海内论文者,罕有其匹。所著《梧溪石室诗钞》,原本汉魏,五言古及五言律,尤浑朴可诵。汀州伊墨卿太守谓其诗‘得力尤在明远,诚古之伤心人也;虽澹泊拟陶,瘦削摹杜,要非山林中人’,可谓切论。”以鲍照、陶渊明、杜甫比况,可谓激赏之至。又称其五言、七言古诗“沉着豪迈,不为轻浮嚣张之习,真作手也”。清初顺治、康熙间广东诗人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因王隼辑《岭南三大家诗选》行世而并举。而林昌彝认为粤东岭南三家以后,其诗之卓然大家者,顺德黎简,钦州冯敏昌,嘉应宋湘、李光昭,番禺张维屏,嘉应温训,又称“伊初(温训字)以浑朴胜”。

温训之诗得林昌彝称赏者不少,在此姑举二例。长乐有蝉,温训依其声作《蝉译》诗:“修乎修乎,修乎修乎!古之修,古之修,孤孤栖栖如彼何?”并自解曰:“修乎者,告人自修其身也;古之修者,言以古之自修者为法也;孤孤栖栖者,独行而无徒也;如彼何者,言如彼之不修者何也。其声有可以勖人者,故译而解之如此。”较之常人,诗人生有一双有情之眼,能够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然而,从听觉迁移至道德人生,毕竟不多见,故林昌彝认为“凡诗有得诸天籁者,非人力所能到”,言人之所不能,实是对温训其人其诗的极大叹赏。

另,林昌彝认为古今咏夕阳诗皆未得其神;明人多咏夕阳,佳者绝鲜。又言“余谓写夕阳最为浑脱者,无过于岭南温伊初及建宁张亨甫(张际亮)……温伊初诗云:‘万峰青未了,天半入斜阳。闪烁金银气,玲珑水草光。山河行渺渺,今古去茫茫。无限升沉感,登高眺八荒。’此与亨甫诗,皆能绘出夕阳之神,可称高手。”

不过,嘉应学院原副教授丁思深认为,这首咏物诗仅仅停留在为咏物而咏物,未能有进一步的生发或寄托,张扬所咏之物其蕴涵的特殊意义和作者的情感寄寓。即如其尾联,也还是空泛之言。乍看是浩瀚无当,细嚼则淡而乏味。在丁思深看来,温训的好诗,不是近体诗,而是五七言古体:清英峭特,蓄素守中;霞飞飙举,行气如虹。五华诗社老社长古从新亦不认为《夕阳》诗好,“温训的古风倒是相当好”。清代诗人胡曦《梅水汇灵集》搜集整理嘉应州历代诗人诗作,述及黄香铁《落叶》诗和温训《夕阳》诗,均以格调高昂而轰动京都,黄香铁、温训自此又分别被誉为“黄落叶”“温夕阳”。古从新则察觉文学经典化中的非文本因素。《夕阳》诗传播至京城,又与《落叶》诗并举,故为人所赞誉,以上塑造诗坛佳话,却多是诗外之物,背后掺杂文人交游等因素。

进而言之,同代诗人交游酬唱,异代文士品评对话,或以感悟式批评“神交古人”,或回归文本审美价值。当一破一立时,抑或说明经典的价值判定处于动态建构中,诗作的生命则存在于历代读者的阐释中,而诗词一脉便在这推陈出新间得以延续。

网罗放逸 人文蔚然

今日之读者若要通览五华古诗全貌,有两套书不可不翻,一是陈槃编撰的《五华诗苑》,二是古从新主编的《长乐诗汇》。兹略分说如下:著名历史学家陈槃以谶纬研究及春秋史地考证驰名学界,然其考入国立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时,受业于词学大师陈洵、诗文名家古直,治的是中国文学。后顾颉刚主编《古史辨》出版,陈槃受其影响乃转治古史。学人杨晋龙回忆,陈槃研治古史,却未离开文学,于文学仍有浓烈之喜好,“平日除例行之专门研究外,必匀出阅读古诗词之时间。张鲁枸辑刻之《岭南四家诗钞》、余祖明之《广东历代诗钞》,均曾多次翻阅,并校出《四家诗录》之讹误字达400多字;更因《广东历代诗钞》别辑成《广东历代诗钞别录》一书,此见先生治学不苟之本色,不愧为考据学之大家也。再则,一册《疏桐高馆诗》,不以堆砌卖弄为长,纯系诗人之诗,正见先生文学上不凡之造诣”。

《五华诗苑》辑录自明清迄民国121名诗人756首诗,填补地方文献空白。 资料图片

当时,五华建置近千年,却未见前人编撰较为系统的诗词作品集。县志所选十几人,只在百首之间。因此,除阅读校雠整理创作外,陈槃对于出生地五华的诗人群体亦有所考察,并辑录自明清迄民国121名诗人756首诗为《五华诗苑》。其发凡云:“吾邑百余年来,志书不继,文教迹象,日随湮没。拾遗补阙,响绝靡闻。今略依清徐倬编《全唐诗》录例,每人各附小传,又摘录诗叙、诗话、诗评之属取便考证。采风君子,以观览焉。”

学人陈沅渊有文《陈槃先生对五华文化之贡献》详述其选集《五华诗苑》及主持编纂五华文献资料二事。谈及五华明清以前诗作佚而不传,陈沅渊提到:“然清以前诗,亡佚殆尽,所存无几。盖已刻者,遭各种天灾人祸,易致毁坏散轶,非若今日图书馆之普遍可为之庋藏;未刻者,尘埋蠹蚀,更难长久保存;其尤要者,则因无人爱惜,为之裒集,以广流传。”

陈槃夙著文誉,素为邑中人士所推服,既有网罗辑佚之念,故登高一呼,多士响应。除在报端刊登启事外,凡故交旧识知其家有诗作者,陈槃皆亲函索取。陈沅渊任陈槃助理7年,据其回忆,陈槃编撰诗集时,值战乱频仍。“芦沟桥事变爆发,虾夷猾夏,火燎神州,淞沪、南京相继陷落。先生辗转迁徙,由南京而长沙、而桂林、转昆明、至四川南溪;复员后,又重返南京……播越万里,间关道途,必携诗苑稿件与俱,暇则取出审阅淘甄,更须为入选作者撰小传,摘录诗叙诗话诗评之等,事至繁琐。

《五华诗苑》辑录一地方历代诗,欲使考镜文化者,得知其学术之源流,风会之兴替。然而,陈槃所编诗集多选精品,其余诗作仅能从小传、存目中略知大概。同样怀揣“过而存之,犹愈于过而失之”念想的五华诗社成员,挖掘、搜集南汉至民国前出生的380名五华籍诗人近9000首诗作,用时5年编为《长乐诗汇》,较为全面地展示五华历代诗人诗词创作面貌。古从新于跋中详述采集整理过程,“顾足迹之所及,遍本邑之全境,省市图书馆,私家秘本,皆在网罗之列。或刊登启事,或发函访逸,凡于史乘中有姓字可考者,皆经逐一核辨。过目之书,有影印本、抄本以及方志、族谱、碑刻,凡数十种,将近百万言。以保存乡邦文献免遭散佚,虽断简零篇,视之犹若拱璧,弗敢有以文辞佳劣而稍作删汰,皆一以存之也。”

《长乐诗汇》搜集南汉至民国前出生的380名五华籍诗人近9000首诗作。李娇 摄

翻阅两部诗歌集子,《五华诗苑》填补地方文献空白,开篇自明代诗人颜琏始。《长乐诗汇》总萃一县之历代诗,上溯至南汉诗人林衢《题广州光孝寺》,将五华诗歌传统向前延伸数百年,为地方文学史研究提供系统性文本支撑。然而,对于五华而言,总集编撰的意义远不啻于此。丁思深在《长乐诗汇》序文中以骈散之句纵横笔意,“一般而言,世人皆目五华人彪悍,性硬直,尚豪侠,而稍逊斯文雅化。于今《诗汇》,笔吐宫商,天籁遇笙篁之响;歌传珠玉,卿云增绣黼之辉。源绍风骚,脉延唐宋。诗人情怀,生生不息;文士意匠,新新相续,流风远播、踵事增华。可谓前哲之风流,于斯可想;后贤之式范,岂曰无柯?自当使五华士民,知斯文在此;令世人刮目相看,一改偏狭之见。

五华诗社吟诵顾问张洪盛客家话吟诵。受访者供图

■声音

DeepSeek能否取代诗人?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工作日下午,因与后学有约,五华诗社老社长古从新回到耕耘多年的阵地。谈及客家话吟诵是否能将平仄读出来时,古从新当场赋诗一首。其声抑扬顿挫,有的字音短促,具紧张感,有的拉长,因而显得悠扬。

因经费欠缺,五华诗社1998年始立,其时社员仅26人,来自各行各业。成立之初,首任社长叶乃新便有了明确构想:培养诗词人才;聘请名家举办诗词培训班;每年固定出版一期《琴江诗苑》;发展校园和乡村诗社;搜集、整理出版已故先贤诗作等。

华阳中学通过“诗词文化”主题手抄报活动,将诗歌的种子播撒少儿心田。受访者供图

翻阅《琴江诗苑》,除特殊历史事件节点,诗刊常设江山胜迹、田园新曲、感事抒怀、带刺玫瑰、雏凤初鸣等栏目,吟作颇丰,琳琅满目。“如若没有经费,会员就自己掏钱。诗社每期封面请陈永正、周笃文等诗词家题写,又邀刘梦芙、刘庆霖等名家来五华开设诗词写作课,借他们的影响力,让诗词界知道广东省五华县有个诗社,吸引诗人投稿。”古从新介绍,诗社还以刊物为桥梁纽带,每期免费向县里各单位、乡镇、中小学以及省内外诗社,国家、省、市、县图书馆及一些高等院校和港澳台五华籍同胞赠书。

历经30余年的发展与完善,五华诗社队伍不断壮大,从最初26人发展至目前的113人,其中20人加入中华诗词学会、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团体、广东岭南诗社,涌现魏京宁、翁国剑、曾幸辉、古新辉、詹青、陈秋梅等诗词新秀和诗词骨干。古从新笑言:“文人墨客渐众,诗社声誉日隆,不仅在广东小有名气,而且在全国还有一点影响力,诗词整体创作水平在梅州是数一数二的。”

现存最早的一部诗韵《广韵》共206韵。然而,韵分得太细,写诗很受拘束。唐初许敬宗等奏议,把206韵中邻近的韵合并来用。宋淳祐年间,江北平水人刘渊合并206韵为107韵,是为平水韵。“诗社对诗词比较讲究,把关严格。写诗的宗旨就是遵循平水韵,讲究平仄、韵脚。”人尽其才,诗竞风流,社循正轨。五华诗社现任社长翁国剑提到,每年争取培养3至5个中青年苗子。

论及喜好的诗人时,老社长亦如读书郎,兴味盎然。李白、杜甫、王勃、杨万里自不用说。温训尚可,长乐诗人还看魏成汉、李星楼。“魏成汉诗作放到唐朝,有‘唐味’。”古从新说。

闲谈间,发现DeepSeek的风已然“吹”到五华诗社,众人一致同意“深度思考”后的AI差强人意。那么,懂得“深度思考”的AI能否将诗人取代?

“平仄合格,可以参考。多下达几条指令,意思还算接近。”翁国剑坦言,但AI做不到“我手写我心”,写不出个人化的情感,诗作缺少意境。仔细一看,空洞无物。最关键的是,AI生产出来的内容不会让人珍视,珍视自己的思索、付出,为写诗不计得失地投入。

参考文献

陈槃 编撰,《五华诗苑》,上海古籍出版社

古从新 主编,《长乐诗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林昌彝 著,《射鹰楼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

丁思深 著,《读志明邑札记》,广东人民出版社

《南方日报·五华视窗》2025年4月1日04版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李娇

延伸

五华,何以“文质彬彬”?

“硬打硬”的本色 说不尽的五华

【作者】 李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