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银发守护者的幸福密码

时间:2025-04-08 11:32:00

初春的清晨,敦煌市乍暖还寒,路上传来清脆的敲门声。“刘大爷,今天降温了,给您带了热稀饭。”志愿者张秀红提着保温饭盒站在木门前,门缝里飘出熬中药的气息。91岁独居老人刘文忠颤巍巍打开门,布满皱纹的脸顿时笑开了花。这是“敲门嫂”志愿者第22次叩响刘大爷家的门。

叩门声里的生命守护

去年初春时节,正是这样的叩门声救了葛翠萍老两口一命,“敲门嫂”张慧芳照例敲响六组葛翠萍家的门,连续三次无人应答后,她果断联系村医,发现老两口因流感高烧已经陷入半昏迷状态。送往医院途中,救护车在积雪的村道上打滑,张慧芳带着四名附近村民硬是用铁锹铲出了300米的生命通道。

如今,敲门前置的健康监测已成为工作常态,15名“敲门嫂”随身携带便携式血压仪,与卫生院共享20余位慢性病老人的实时健康数据。2024年以来,已开展紧急救护送医5人次,成功挽救了5条鲜活的生命。

在敦煌市转渠口镇盐茶村,这样的故事不是孤例。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刘柠翻开登记簿:15位“敲门嫂”志愿者,结对帮扶110余位空巢、独居老人,服务记录密密麻麻。每周定期“亲情敲门”,每月一次集体活动,10个村组实现服务全覆盖。

灶台飘出的人间烟火

今年“3·8”妇女节前夕,敦煌市郭家堡镇前进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飘出阵阵香气。志愿者们正带着独居老人们包饺子,大家忙得不亦乐乎,现场气氛温馨融洽。

如今,每逢传统节气,文明实践站就成了“共享厨房”,年轻媳妇跟着老人们学做各种吃食,孩子们围着听故事,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喜悦。

近年来,敦煌市持续深化“敲门嫂·邻里亲”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按照“早看烟囱,午看门,晚看灯火多关心”工作要求和“一敲二问三看四查五叮嘱”工作模式,建立“网格化+动态台账”管理机制,对60岁以上老人进行分类建档,根据老人们的实际情况和生活需求,为每位老人量身定做了个性化服务清单,定期上门为老人们提供理发修甲、打扫卫生、亲情连线、排查安全隐患等志愿服务,不断丰富“敲门嫂”上门服务事项清单,让养老服务更有力度和温度。

邻里守望的文明密码

去年腊月的一天晌午,转渠口镇盐茶村二组赵桂英老人院里的电线突然爆出火花。正在巡查的“敲门嫂”王秀兰听到异响,急忙冲进院子,发现厨房老化的线路已引燃堆积柴火。她果断拉断电闸,用院中积雪扑灭了火苗。

“要不是秀兰上个月帮我换了新电线,这把火真要是烧起来恐怕我这家都没了。”赵桂英老人摸着新装的空气开关感慨。如今,“敲门嫂”们为全村老人建立了“安全档案”,每季度定期上门检测电路、加固屋顶,已累计更换老化线路600余米,全村排查整改各类风险隐患点30余处。

“我们不要‘保姆式’服务,要的是‘家人式’的温馨陪伴。”“敲门嫂·邻里亲”发起人刘柠道出服务真谛。在她手机里存着40余个“爸妈”的电话,备忘录记满老人的特殊需求和注意事项。村里还联动民政、卫健等部门,构建“物质+精神+发展”全链条服务,设立“孝善基金”表彰模范家庭,举办“好家风”故事分享会20余场次,项目实施后,村里老人抑郁情绪发生率下降了40%,邻里纠纷减少了65%。村民不禁感慨到:“这群‘闺女’帮我们修灯泡、教视频、送汤药,比亲儿女还贴心呐!”

据统计,自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各镇已累计开展敲门服务600余次,惠及老人3600余人次。

夕阳西下,炊烟又起。文明实践站门前,志愿者正帮老人和子女进行视频通话。当科技的温度与乡土的温情相遇,当叩门声化作亲情密码,这座城市正在书写新时代“老有所依”的新答卷。(刘丽丽 张旭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