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校门开放,为何赞声一片?

时间:2025-04-10 10:53:00

  3月31日至4月6日,天津大学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海棠季”校园开放日活动,7天内吸引了10万人次参观。卫津路和北洋园双校区繁花似锦,“海棠季”也成为天津大学标志性的校园文化品牌。开放日结束,天津大学再次传来新消息,市民可以预约参观校园了,这无疑是一个信号,高校大门正在逐渐打开。

  春赏海棠 进校门“一位难求”

  春日赏花去哪儿?对很多天津市民来说,天津大学是一个不错的打卡目的地。今年3月底,市民李女士就关注预约信息。“每年都得提前盯紧了,不然就抢不上了。”3月29日,天津大学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预约提示,30日可以进入预约平台预约。当天一早,李女士开始刷新天津大学的预约平台,几次都无法看到预约页面,“根据我往年的经验,每次刚开始,页面都会卡顿,过一会儿就好了。”上午11点,李女士终于进入了预约平台。今年的主要活动日在4月5日,李女士点进去发现,4月5日的名额已经约满,很是遗憾。按照页面要求,选校区、选日期,填上来访者的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就可以成功预约,预约成功后会收到一个二维码,凭二维码入校。李女士最终预约在4月4日前往。“当天下午我再次点开预约平台,发现7天全部约满了,太抢手了。”

  4月4日,李女士带着孩子进入了久违的天津大学校园。虽然校友、游客众多,校园依然秩序井然。海棠花开正盛,微风拂过,片片花瓣随风飘落,营造出浪漫动人的氛围。李女士注意到,校园里有不少老人和孩子,三五成群,有说有笑。“我很喜欢天大的文创产品,一进校门就买了一套明信片,带着孩子按照明信片上的照片找景点、打卡拍照,很有意义。”她笑着说。

  天大校门开放 引发热议

  当很多前往天大“海棠季”的游客还在意犹未尽的时候,4月8日,天津大学党委保卫工作部、保卫处、信息与网络中心发布《关于优化调整访客邀请方案的通知》,今后,市民持身份证就可以自助预约进校参观。消息一出,网友的评论形成了两极分化。有的为大学校门开放点赞,有的则担忧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网友“自在于心”说:“天大海棠花节开放的一周,都非常赞。”网友“微笑向暖”说:“怀念之前不用预约就能出入天大南大的时光,感受学府氛围,品味大学生活。当时没有预约,不用持证。”网友“蝠崇德”说:“天大的有序开放,反映了管理者有为而治的愿景和学子思想的转变。”不过,很多网友不免担心,开放后的学校是否还如封闭时那般“宁静”。网友“一头好汗”说:“不建议社会人士进入学校打扰教学秩序,仍然建议封闭学校,保持高校的纯洁性。”也有网友持中立的态度,网友“萌萌涵”说:“希望来的访客都是高素质的,可以爱护校园的。”

  2023年8月,本报就以《大学校门 何时能敞开》为题,报道在教育部鼓励开放校门的背景下,我市大多数高校依旧面向社会关闭的现状。时隔近两年,这一局面正悄然发生变化。记者从各高校了解到,虽然大部分高校的大门依旧关闭,但已有高校尝试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一些高校从“完全封闭”转为校友可预约入校。部分高校的工作人员坦言,目前也在考虑部分校园开放事宜,但由于各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周边环境不同,考虑的因素也不尽相同。但可以看到的是,高校从大门紧闭到敞开缝隙,让更多期待进入高校的游客看到了希望。

  大学不应是“孤岛” 应融入社会肌理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宝芳表示,大学应当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关键力量。高校资源作为公共资源,应面向社会开放、为公众共享,而不仅仅局限于服务校园内部。高校履行社会责任,最直接、最现实的方式就是提供社会服务。这种服务不仅体现在为城市产业发展转化多少成果,为城市治理提供多少智力支持上,更应体现在开放校园、共享文化、促进交流上。大学不应封闭于象牙塔,而应成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一部分。封闭和隔断只是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是为了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对校园进行有效管理的非常状态。如今对高校是否封闭已没有硬性要求,就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度恢复开放。像天津大学这样,游客感受到了高校的人文魅力,高校也赢来了关注度,这是双赢的局面。

  李宝芳建议,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在评估校园承载力的基础上,或可考虑分区域、分时段推进有序开放。实行预约制、高峰期分流制、访客分流等方式,既保障教学秩序与校园安全,也让高校资源更广泛地惠及社会公众,实现教育资源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

  校园开放 是大学精神的延伸

  此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已发文表示,社会人员可通过预约、登记入校或直接刷身份证进入校园参观。随着大学“去围墙化”的脚步加快,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有机会走进高校,触摸知识的温度,体验教育的人文力量。大学之大,不在围墙高低、不止于书本课堂,更在于其开放胸襟。天津大学“海棠季”的盛况,是一次文化交流的胜利,也是一次公共精神的展示,传递出高校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