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山东半岛城市群乃至整个山东而言,这是一次标志性的会议。
4月18日,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协同开放会议提出,积极构建圈内同城发展、济青“双圈”联动发展、济青郑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整体格局,加快提升“双圈”综合竞争力,并在2030年成为建设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的强劲动力源。
济南、青岛,齐鲁星空最夺目的两颗双子星。济青协同发挥“动力源”作用由来已久,胶济铁路就是一个缩影——胶济铁路通车120多年来,济南、淄博、潍坊等地的商品货物借助这条线路运往青岛出海,带动一批现代化城市在沿线崛起。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从全国范围看,都市圈抱团发展已经成为大势,跨省域的长三角、成渝,同省的广深、杭甬、长株潭等,无一不是抱团发展,推动都市圈之间功能互补、协同联动。
承载的期待更大、责任更重。济青都市圈就不能止步于“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各美其美,而是跨越圈层,实现更紧密高效的协同联动,形成一体发展的强大合力。

这关键一步怎么跨?可以从点、线、面、势四个层面来分析:
跨越6个供暖季,中国首个核能供热商用工程“暖核一号”工程,供暖范围已经从海阳延伸到威海乳山。随着2026年3号机组的投运,“暖核一号”将具备向青岛供热的能力。眼下,山东积极建设胶东地区供热管网,推动核能跨区域供暖。
供热一体化,是圈内城市同城化的一个缩影。
从点来看,两个圈层深度融合,首先要强化圈层内部的一体化发展程度,也就是圈内同城化。济南定位“强省会”,以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为统领;青岛则要“强龙头”,以落实经略海洋战略为统领,分别与各自圈内的城市加强基础设施、协同创新、片区联动等的融通连接,实现更高层次的一体化发展,为破圈融合奠定基础。
从线来看,就是双圈协同联动。此次大会布局了涵盖基础设施共联、产业体系共建、创新能力共育、开放高地共创、文旅品牌共塑、公共服务共享在内的六大工程。

今年2月,万华化学新一代电池材料产业园在烟台海阳市开工,聚焦电池正负极材料,加快推进磷酸铁锂四代、五代产品的开发与量产。
有意思的是,一个月后,宁德时代全球首个高比例绿电直供零碳产业园落户东营,新建一条产能为2GWh的生态储能Pack生产线,与万华在海阳的电池正负极材料产品形成了紧密的产业上下游关系。
宁德时代为什么选择深耕山东市场?不同圈层产业上下游链条完善是重要原因之一。
细看六大工程,不难发现,双圈之间不止经济层面的单线联动,还要实现产业协同、创新协同、开放协同等深层次的强关联,通过多线齐发实现全方位的互联互通互融,结成更紧密的发展共同体。
从面来看,充分发挥“双圈”引领作用,带动市域、县域经济协同,带动促进陆海统筹发展,“两圈”深度互融,受益的显然不只两座城、两个圈,而是整个山东半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

最后是势,也就是深度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国家重大战略是城市、城市群发展最大的风口,依托融入国家战略,才能更好借势凸起、辐射周边、广拓空间、服务大局。
未来,双圈需要进一步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与黄河流域省份以及中部地区、东北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开展战略协作,在对接和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中实现自身更好发展。
让我们重新回到开头——为什么说这是一次标志性的会议?
这次会议从省级层面部署济青双圈的深度融合,标志着无论是向内还是向外,山东都要全力破壁行政区划界限,建设要素自由流动、功能相互补充的发展共同体,壮大现代化都市圈。
当以双城竞速为主的发展态势演变为双圈带动、全域共进,在通向现代化强省道路上,我们既会看到济青“双星闪耀”,也会看到协同发展的“星斗满天”。
(大众新闻记者 李振 赵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