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夏甸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果蔬产业 大棚果蔬 “丰”景如画

时间:2025-04-20 09:21:00

清明过后,乍暖还寒,招远市夏甸镇天鹅湖畔流水淙淙、风光旖旎,大沽河沿岸的果蔬大棚内人流穿梭,欢声笑语不断。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镇,近年来,夏甸镇持续聚焦农业产业发展,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发展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因地制宜扩大大棚水果蔬菜等特色产业种养规模,引导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山罩李家

280元/斤大樱桃成抢手货

4月12日,持续的大风天气给招远市夏甸镇带来一场“倒春寒”,但在山罩李家村王巍志的樱桃大棚里,却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丰收图景:农户们手持卡尺,根据樱桃大小等规格分类采摘,然后迅速分装发货。这些抢“鲜”上市的大樱桃最高卖价超过280元/斤,最早一天后便会出现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消费者的手中,有的还漂洋过海卖到韩国和塞尔维亚等国家。

王巍志的大棚樱桃不但给自己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还让山罩李家村的很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村党支部书记王家伦告诉记者:“平时在大棚里打工的村民有十几个人,每人每天可获得120元的收入,樱桃采摘忙的时候就需要20多人,每人每天可赚140元。这样算下来,村民仅在樱桃大棚打工,每年就能增收30多万元。”

青龙夼

种菜年销百万的“明星村”

在夏甸镇青龙夼村,乡亲们也在大棚里忙得不亦乐乎。和山罩李家村不同,青龙夼村是一个靠种菜年销百万的“明星村”。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温室大棚格外显眼,一垄垄黄瓜长势旺盛,一颗颗西红柿像红宝石似的挂在枝头,在片片绿叶映衬下,显得娇艳欲滴,上门收购的菜商络绎不绝,销售火爆。

正在采摘的农户张燕高兴地说:“这茬西红柿是去年9月份栽种的,2亩大棚能收一万斤左右的西红柿。刚种上的黄瓜也已喂上了豆粕了,浇灌水用的是甘甜的山泉水,亲戚朋友经常来采摘,自己也常来摘着吃。都是不打农药的绿色食品,欢迎大家来采摘。”

“现在青龙夼村蔬菜农场一共有20多个大棚,施的全是农家肥,纯天然、无公害、自然熟、口感好。近到附近村庄、远到青岛城乡,都来采购我们的蔬菜。”夏甸镇青龙夼村党支部书记候明文欣慰地表示,“蔬菜大棚建在家门口,解决了农村大批劳动力就业问题,来这里务工每天可以拿到100多元的工资,既能挣钱又能顾家,村民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富足。”

臧家村

400余亩草莓七成销往北京

在臧家村的草莓大棚里,果农熟练地采摘着成熟的草莓,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们村草莓种植面积达400余亩,现在大概有200个草莓大棚,种植包括甜宝、香野在内的多个品种。其中,七成草莓销往北京,其余销往青岛、天津等地区,年产值预估可达1000万元。”臧家村党支部书记臧守建说。

臧家村种植草莓历史悠久。上世纪90年代末,村里决定将草莓生产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近年来更是成立了臧家村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北京、青岛、烟台等大城市的超市及农产品批发市场签订了供销合同。2013年,臧家草莓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同年获得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如今,种植户们采用了先进的温室大棚技术,有效地控制了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为草莓创造了适宜的生长环境。由于品种优秀、管理科学,结出的草莓深受市场欢迎。

四海薯业

“流油蜜薯”成网红产品

在夏甸红薯主产区银山后,四海薯业种植基地的大棚内翠绿的烟薯种苗正迎着暖阳舒展新叶。订单育苗大棚内,工作人员正种植着种薯,呈现出一幅“科技育苗+智慧春耕”的现代农业图景。合作社与烟台农科院深度合作,专家常年驻点指导,从“苗好七分收”的壮苗培育到病虫害防治,形成科学种植体系。2024年,基地引入滴灌技术和9个新品种试验田,包括美芋莎、济薯35等高附加值品种,亩产稳定在4000斤到5000斤之间。“烟薯25”因“流油蜜薯”特质成为网红产品,种植面积井喷式增长,已覆盖全国市场。

“甘薯大王”四海薯业合作社理事长原瑞峰表示:“我们要让红薯苗长成乡村振兴的参天大树,让传统红薯产业焕发出强村富民的蓬勃生机,用烤红薯的温度,诠释新时代农业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夏甸镇通过扶持高效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招引特色优质农业项目,增强发展潜力,潜心打造特色农业产业,激发了群众创业致富的新动能。广大农户尝到了种植大棚果蔬的甜头,都争着种、比着种、想着点子种,特色产业振兴之路越走越宽,他们的日子过得也越来越红火。YMG全媒体记者 殷新 通讯员 许琳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