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财政部公开信息,4月24日中国将发行总计2860亿元特别国债,这也是今年首次发行特别国债,占今年全年发行特别国债规模(18000亿元)比重约16%,正式拉开今年特别国债发行序幕。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近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为此中国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其中在财政政策方面,一个关键举措正是重新启用特别国债这一政策工具。特别国债作为特殊时期的特殊工具,专门服务于特定政策,支持特定项目需要,对稳定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等具有重要作用。
比如,根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等官方文件,2025年特别国债发行规模合计为1.8万亿元,比2024年增加了8000亿元,增长80%。其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即“两重”)项目,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两新”)领域。另一部分为5000亿元专项用于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的特别国债。
根据财政部公开信息,24日上午,财政部将发行1650亿元的2025年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一期)(5年期),这占了今年补充银行资本特别国债总额比重约33%。24日上午,财政部还将发行500亿元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一期)(20年期),和710亿元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二期)(30年期),这合计占了超长期特别国债总额比重约9.3%。
从今年特别国债发行时间来看,与去年首次发行时间(5月17日)相比,今年发债时间有所提前。从今年首日特别国债发行规模来看,与去年同期(400亿元)相比,今年无论是发债规模还是占比都明显高于去年。其中,用于补充银行核心一级资本的特别国债发行进度更快。
多位专家认为,今年特别国债加快发行,且规模更大,体现了今年积极财政政策靠前发力,这对稳定宏观经济发挥重要作用。
国有大行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而资本是银行持续经营的“本钱”,支持着银行信贷扩张、抵御风险。其中,核心一级资本损失吸收能力最强,是银行各类资本的基础与核心。
根据此前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公告,财政部将向四大行分别注资约1650亿元、1050亿元、1124.2亿元和1175.8亿元,合计为上述5000亿元。而今天财政部发行的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一期)1650亿元,跟向中国银行注资金额一致。
财政部表示,当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稳健,资产质量稳定,拨备计提充足,主要监管指标均处于“健康区间”。通过发行特别国债支持相关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提升银行的稳健经营能力,促进银行高质量发展,为投资者创造更大价值和带来长期稳定的回报,有利于银行更好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作用,为国民经济行稳致远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官方公开信息,今年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中,8000亿元支持“两重建设”,重点支持基础研究能力提升、未来产业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大中型灌区新建改造及大中型引调水和大中型水库建设、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高等教育提质升级、城市地下管网管廊建设改造等方面任务。另外,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2000亿元支持设备更新。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2025年中央财政预算,2025年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中,中央本级支出预算数为1600亿元,占比约12.3%;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数为11400亿元,占比约87.7%。
而根据财政部公布的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有关安排,5月至10月均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10月10日完成最后一期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任务。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期限分为20年期、30年期和50年期。
去年特别国债发行时,投资者踊跃购买。上述24日发行的三期特别国债属于记账式国债。记账式国债,是指在一级市场通过记账式国债承销团主要面向机构投资者发行,并在中央结算公司以电子记账方式记录债权。上市后,个人投资者也可在二级市场向机构投资者购买。
财政部此前公开表示,个人投资者可以通过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柜台业务开办机构购买,也可以通过在证券交易所开展债券经纪业务的证券公司购买。
财政部此前提醒,记账式国债的交易价格随市场行情波动,投资者买入后,可能因价格上涨获得交易收益,也可能因价格下跌面临亏损风险。因此,不以持有到期而以交易获利为目的的记账式国债个人投资者应具有一定投资经验和风险承担能力。
当前关税战之下,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不少专家建议,财政政策可以适度加大力度,出台增量政策,其中就可以考虑增加特别国债发行规模,加大支持“两重”“两新”,促进房地产“止跌回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