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柒财经
经过一年的调整,兴业银行终于扭转“双降”态势,步入“回暖”通道。
财报显示,2024年,兴业银行总资产10.51万亿元,较上年攀升3.44%;营收2122.26亿元,同比增长0.66%;归母净利润772.05亿元,同比微增0.12%。
而在2023年,兴业银行营收下滑5.19%,归母净利润骤降15.97%。
对比之下,2024年的兴业银行确实进步了,亦如董事长吕家进在年报致辞中说的:一份难得的答卷。
但抽丝剥茧分析,展露“中兴之治”迹象的兴业银行仍有不少待解难题。
一块一毛过“紧日子”
面对愈发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以及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不断探底,政策强调支持实体经济、减费让利等不利因素,兴业银行的感触很深刻。
董事长吕家进在2024年业绩说明会上直言:“兴业银行要继续过好紧日子,继续严控一般性、日常性开支,稳住成本收入比。现在商业银行的钱是一块一块地挣,日常工作中也要一毛一毛地省。”
实践中,主要体现为降本增效和灵活调度的“两手抓”。
一方面,2024年,兴业银行凭借扩大集中采购范围、统筹分支机构运营费用等举措,驱动业务及管理费同比下降 0.65%,成本收入比同比下降 0.47 个百分点。
细分业务及管理费,该行职工总薪酬380.48亿元,较上年380.65亿元减少0.17万元;员工平均年薪55.37万元,较上年减少1.88万元,降幅3.2%。
相比较而言,高管层首先“勒紧裤腰带”,发挥了更大的模仿带头作用。报告期内,兴业银行董事、监事及高管总薪酬为1632.66万元,较2023年的1941.98万元减少309.32万元,降幅高达15.9%。
其中,董事长吕家进的税前报酬/津贴总额为161.40万元,较2023年的168.31万元减少了6.91万元;副董事长、行长陈信健也缩水了6.52万元。
监事、首席风险官赖富荣和董事会秘书华兵对自己“动刀”较狠,2023年,二者的薪酬分别为367.46万元、300.79万元,2024年则一锯“脚踝斩”到157.86万元、100.79万元。

数据来源:兴业银行财报
另一方面,实时,合理地运用拨备工具,有效支撑创利能力。
2024年,兴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为237.78%,较2023年缩小7.43个百分点。中泰证券的研报指出,兴业银行2024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双升”,主要系拨备贡献提升。
柒财经注意到,2024年前三季度,兴业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增速为-3.02%,Q4单季净利息收入环比下降0.48%,净非息收入同比下降0.05%,关键创收指标疲态尽显。
好在,通过“克勤克俭”的营务和拨备的暗中发力,兴业银行总算是稳住了向上的局面。
不过 ,凡事都有利弊。释放拨备,本质是企业在自我造血不足的情况下,选择以仓库“余粮”补充,这不仅意味着兴业银行的资金“安全垫”变薄,风险缓冲带变小,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前透支未来盈余。
何时拉齐零售短板?
就具体业务条线而言,兴业银行零售“瘸腿”现象较为突出。董事长吕家进亦不讳言,“我们的短板是零售。”
事实上,天眼查显示,成立于1988年的兴业银行发力零售良久。早在2000年,该行就提出“以零售为核心、跨市场经营”的发展战略。
2001年,兴业银行还在自己的福建大本营开辟了一块“零售试验田”。2008年,兴业银行厦门分行启动零售事业部制专业化改革,在支行建立了双线运营管理体系。
所谓“零售事业部制”,是指在厦门分行内部对具有独立零售产品市场、独立责任和利益的零售部门实行分权管理的一种组织形式。
但在历时二十多年的用功和折腾后,兴业银行的零售转型仍在路上,距离双轮驱动、业务均衡等KPI仍有不小的缺口。
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兴业银行的公司贷款余额3.44万亿元,同比提升2.05 个百分点,占比从2023年的57.9%扩大到60.0%;个人贷款余额1.99 万亿元,同比下降1.48个百分点,占比也从2023年的36.2%缩小到34.7%。

图源:兴业银行财报
把时间定格在2020年,彼时,兴业银行个人贷款余额就已经达到1.71万亿元,占比43.23%,对公贷款余额2.04万亿元,占比50.22%,二者已非常接近。

图源:兴业银行财报
但随后几年,面对越来越强势的对公业务,兴业银行的零售业务整体呈停滞,甚至后退状态。2020年-2024年,兴业银行个人贷款余额复合增速仅为3.82%,同期,公司贷款余额复合增速达到13.92%。
站位该角度,兴业银行的成长仍高度依赖传统的第一曲线。
参考招商银行,截至2024年末,其零售贷款余额为3.58万亿元,占比约为52.0%;零售金融业务税前利润为906.44亿元,占集团税前利润的50.74%。
业务结构的差异反馈到资本市场,招商银行的估值长期高于兴业银行。截至4月23日收盘,招商银行的市盈率和市净率分别为7.16、1.02,兴业银行则分别为5.65、0.57。
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行长陈信健表示,金融市场业务是兴业银行的长板、企金业务是底板,零售业务目前还是短板,所以兴业银行要“锻长板、固底板、补短板”。
何时能拉齐零售业务的短板?在低利率、低息差,存量博弈加剧的新周期,兴业银行时不待我。
水面之下的“暗礁”
越是在贝塔缓步慢行,含蓄内敛的“微利”阶段,越是考验赛道内成员的“地基”——资产质量。
截至2024年末,兴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614.7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29.86 亿元;不良贷款率1.07%,与上年末持平。
放宽视线看,最近十年,兴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高点的1.65%降至相对低点的1.07%,资产质量长线趋好。
不过,瑜不掩瑕,就最新一期的“成绩单”来说,兴业银行隐藏在水面之下的“暗礁”亦不容忽视。
财报显示,于报告期末,兴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981.0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36.57亿元,增幅16.17%;关注类贷款占比1.71%,较上年末扩大0.16个百分点。

图源:兴业银行财报
对此,兴业银行在年报中解释,受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等因素影响,部分高负债房地产客户及零售客户进一步释放风险,导致关注率指标有小幅波动。
柒财经注意到,截至2024年末,兴业银行投向房地产业的贷款余额为4740.75亿元,按规模计,排在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个人贷款后面,位列第四。
同期,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73.04亿元,较2023年的36.91亿元接近翻倍,仅次于个人贷款、批发和零售业;不良贷款率1.54%,较2023年提升0.7个百分点,均呈现出加速的恶化的情势。

图源:兴业银行财报
值得一提的是,兴业银行2022年房地产业的不良贷款率1.3%,2023年降到0.84%,然后2024年又升高到1.54%,在一如既往萎靡的行情中,如此跳脱反复,是有什么内情吗?
再说回到关注类贷款。作为判断信贷健康度的重要先行标尺,通常来讲,关注类贷款与不良贷款率的变化正相关,即关注类贷款的膨胀,往往会推升不良贷款率,且这一联动效应在下行周期更加明显。
换句话说,因为关注类贷款是最有可能转化为不良贷款的,兴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存在上扬的潜在危机和预期,后续资产质量或承压。
此外,次级类贷款体量的壮大,似乎也是一颗“定时炸弹”。
截至2024年末,兴业银行次级类贷款余额273.4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2.32亿元,增幅18.12%;次级类贷款占比0.48%,较上年末扩大0.06个百分点。
零售业务苦耕二十载成效甚微,房地产不良率如潮汐涨落,关注类贷款悄然扩容……面向未来,36岁的兴业银行难言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