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明确技术标准、完善配套服务,才能避免机械停车位沦为“摆设”
“开车跑了这么多地方,发现自家的机械停车库才是最考验车技的地方。”近日,据半月谈报道,贵阳市多个小区业主反映,机械停车位设计相对较小,要停进去并不容易,稍有不慎要么轮胎被挤压、要么后视镜被刮擦。

↑某小区车辆不停机械车库,占据行车过道。图据半月谈
无独有偶,近日,市民张先生向北京新闻广播新闻热线反映,某新建小区的地下车库建设了大量的升降式机械车位。如此的规划设计,不仅会影响业主的日常停车,也会影响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安设,引发业主担忧。
为缓解停车难,不少城市小区建设了机械停车库。但在实际使用中,有些机械停车库既不好用,又不好拆,以至于成为停不了车的“僵尸库”,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不好用,是因为机械停车库的车位高度、宽度、坡度普遍存在严格限制,对于司机的技术水平有较高要求,稍有不慎就可能刮伤车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日益普及,机械停车库的“先天不足”更是被不断放大——同级别新能源车往往比燃油车更大更重,而目前适用的《车库建筑设计规范》于2015年出台发布,明显滞后于现实车辆产品的更新迭代及使用情况。
不好拆,则主要体现在机械停车库的产权不好协调、资金不好筹集。据北京日报此前报道,现实中一些小区的机械停车库产权属于开发商,是一种固定资产。尽管机械停车库沦为“摆设”,如何处置仍要听取产权方的意见。即使产权方愿意配合,拆除改造机械停车库也并非易事:由于不在直接使用公共维修基金的范围之内,机械停车库改造资金会面临“师出无名”的尴尬。更何况,相对于不菲的拆除改造费用来说,一些小区的公共维修基金可能显得杯水车薪。
不好用、不好拆的机械停车库该怎么办?在控制机械停车库总量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盘活存量,考验着相关部门的管理智慧。
对于长年荒废“趴窝”的机械停车库,管理部门有必要首先明确其产权归属,在此基础上实施分类管理:一方面,对小区内部车辆进行协调分配,尽可能实现机械停车库物尽其用;另一方面,对于超出实际需求的机械停车库,可以召开业主大会,申请动用公共维修基金来改造或拆除。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社会资本,在更新改造的基础上负责后期运营维保。
对于管理部门来说,不妨对此予以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乘着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春风,彻底解决此类“历史遗留问题”。
停车难的根本在于供需矛盾,化解这个矛盾,不仅仅在于增加停车位的供给,关键在于让停车位物尽其用。比如探索改造原有的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安装尺寸更大、更加智能、适应当下汽车发展需要的新设备。而通过管理方式创新解决问题,更有助于解决困扰民生的实际问题。说到底,只有明确技术标准、完善配套服务,才能避免机械停车位沦为“摆设”。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赵志疆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