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东旭(云南警官学院)
近日,千万粉丝网红“回忆专用小马甲”就自己发文暗示20岁女孩与花甲老人存在不正当关系发文道歉,“回忆专用小马甲”在文中承认错误,称因邻桌吸烟客人影响情绪而迁怒陌生女孩,并反思自己“太久没被骂,飘了”。(5月2日 红星新闻)
这番看似诚恳的反思,实则暴露出某些网红在流量裹挟下的傲慢与责任缺失——情绪失控不是伤害他人的借口,公众人物的影响力更不该沦为情绪宣泄的“扩音器”。
网红的道歉看似态度端正,实则经不起推敲。若因他人吸烟便可随意对陌生女性进行恶意揣测,甚至引导粉丝“围观”,那么普通人在公共场所是否随时可能成为网红情绪化表达的牺牲品?这种“迁怒”逻辑,本质是将个人情绪凌驾于他人尊严之上。更讽刺的是,道歉中“太久没被骂”的自我剖析,反而折射出其长期缺乏监督的膨胀心态:唯有舆论反噬才想起“该低头”,而非主动约束言行。
此事也暴露了网红经济的畸形生态。部分大V在流量红利中逐渐迷失,将“话题制造”等同于“无底线炒作”,把“影响力”异化为“肆意评判他人”的特权。此次事件中,一句暗示性发言足以将素人推向舆论漩涡,而道歉却轻描淡写。试问,若当事人未能顶住网络暴力压力,后果该由谁承担?平台对这类“情绪化网暴”的纵容,是否变相助长了“先泼脏水再道歉”的恶性循环?
公众人物的一言一行皆具示范效应。真正的反思不应止于“情绪失控”的托辞,而需重新审视对粉丝和社会的责任;平台更应建立机制,对滥用影响力煽动负面情绪的行为予以惩戒。网络空间不需要动辄情绪失控伤害他人的网红,而需要能扛起理性与善意旗帜、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示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