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山东##德州##德州武城##武城县#
感恩遇见,您可以点下“关注”,每天了解各地地理和人文。
一、四女寺传说:孝感天地的千年佳话
四女寺镇因西汉时期傅氏四女的孝行而得名。据《武城县志》记载,傅氏夫妇年逾五十无子,膝下仅有四女。四女为侍奉双亲,改着男装,矢志不嫁,并各自种下一棵槐树,立誓“槐枯则嫁,槐茂则留”。
为成全姊妹,四人暗中以热水浇灌他人之槐,不料槐树愈浇愈茂。最终四女同室侍亲,修道成仙,举家超升。后人为纪念其孝行,将安乐镇更名为“四女树镇”,后演化为四女寺,并建祠塑像、立碑传世。
此传说在明清《恩县志》及民国《重修恩县志》中均有记载,并被列入德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现存碑刻及塑像照片为重要历史佐证。
二、姑嫂坟传说:贞烈与孝道的双重赞歌
姑嫂坟位于老城镇祝官屯村北,源于明代万历年间陈家姑嫂的悲壮故事。
陈立河戍边战死后,其妻孙淑姬与小妹陈媛媛誓不改嫁,共同侍奉双亲至终。后歹徒夜袭,孙淑姬为保贞洁遇害,陈媛媛殉情自尽。乡邻感其孝烈,将二人合葬,立“烈女之墓”“淑姬之墓”等石碑24块,香火绵延至今。该传说于2009年列入德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代《武城县志》及多篇地方文献记载此事,现墓前碑群逐年增多,成为弘扬孝文化的象征。
三、大姑出巡与花杠舞:神话衍生的民间艺术
花杠舞起源于明弘治年间“大姑神显灵”的传说。相传连年干旱时,王母之女“大姑”驾云撒花,令武城万物复苏。
百姓遂建大姑庙祭祀,并以抬花篮舞蹈娱神,逐渐演变为集武术、舞蹈于一体的“抬花杠”。表演者以头、肩、背控杠,动作涵盖“转肩”“颤背”“骑马蹲裆”等,配以七十二番鼓点,气势恢宏。
该舞蹈于2006年列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沈阳国际民间艺术节等活动中屡获殊荣,被誉为“鲁西北平原民间艺术瑰宝”。
四、运河船工号子:劳动号子中的历史回响
运河船工号子始于元代,兴盛于明清,伴随漳卫南运河航运而生。船工们根据不同劳作场景创作出打蓬号、拉纤号、摇橹号等11种号子,旋律激昂婉转。
1964年,武城文艺工作者以此为灵感创作的民歌《唱秧歌》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广受好评,并被中央媒体传播。2006年,运河船工号子列入山东省首批非遗名录,成为运河文化活态传承的见证。
五、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五粮工艺的百年传承
古贝春酒酿造技艺可追溯至晚清南屯村四大酿酒作坊。采用高粱、小麦等五粮配方,结合“混蒸混烧跑窖工艺”,以“三高一低一长”(高淀粉、高酸度、高温,低糠量,长发酵期)为特色。其技艺于2016年列入山东省非遗名录,并助力古贝春酒获“中国文化名酒”称号,彰显北方浓香型白酒的独特魅力。
武城县的民间传说与非遗项目,融合了孝道文化、运河记忆与劳动智慧,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故事不仅被收录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旧唐书》等权威文献,更通过政府保护与传承,成为地域文化的精神符号。
谢谢您耐心阅读,谢谢您点赞、收藏,小编难免有疏漏,期待您的评论和补充,小编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