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在康定拍摄到的绿尾虹雉。它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雉类。

大红鹳。

反嘴鹬和幼鸟。

号称“鸟中熊猫”的震旦鸦雀。

全球仅剩约600只的极危珍禽勺嘴鹬。有人形容它们“吃东西像一只小猪”。
初夏时节,风暖昼长,鸟语花香,万物跃入繁盛序章。
因热爱观察和拍摄鸟类,演员李现在社交平台发布的“玉渊潭打鸟作业”,引发了现象级讨论,还收获了来自生态环境部的认可与鼓励,“期待更多人像李现一样,用镜头记录生命之美,用行动守护绿水青山。”
全球鸟类大约有11000种,而中国有记录的鸟类1500种左右,是世界上鸟类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打鸟”是摄影爱好者约定俗成的用语,主要指使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鸟类。李现的加入,成功地将原本小众的观鸟文化推向大众视野,成为新兴的时尚热词。截至4月,小红书“观鸟”相关笔记阅读量已超10亿。四川、云南、湖北、海南等多地文旅部门注意到这一趋势,迅速跟进,安利自家的“鸟类天堂”。
其实,观鸟拍鸟并不罕见,但李现这种沉浸式、场景化的传播,更易引发大众的情感共鸣与实践模仿,带火大家守护生态的心。文旅部门的联动和“喊话”行为,实质上也是探索一条“人鸟共生、文旅共荣”的新路。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文旅市场热力十足,观鸟寻趣、追逐流萤、湿地徒步、绿道骑行……自然生态成热门体验,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向生态文旅方向发力。这条振翅之路的终点,终将指向人与自然共生的未来。
年轻人爱上抬头观鸟
观鸟,到底在观什么?有观鸟人回答:“观鸟是通往大自然的免费门票。”长期生活在城市里,人们很多时候对“自然”的认知难免模糊或者迟钝。而“观鸟”则是聚焦到一只“具体的生命”上,很容易使人感知到与自然环境的链接。生态保护的意识、对生命的思考,也就自然而然地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来。
小红书发布的《观鸟趋势报告》显示,近一个月小红书上的“观鸟”搜索量同比增长19倍;近一年“观鸟”相关笔记发布量是过去10年总和的1.2倍。截至2025年4月,小红书“观鸟”相关笔记阅读量已超10亿。其中不乏专业的观鸟爱好者分享“最佳观鸟点”和推荐观鸟望远镜。但以往“专业设备+鸟类图鉴”的配置,正在被“对自然的好奇心+一部手机”替代。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手机观鸟”相关笔记数量是2014年-2024年总和的3.5倍。观鸟地也从专业观鸟湿地延伸至小区、路边、阳台等。
网友@Yyf说:最喜欢的小鸟是偶尔落在窗台的珠颈斑鸠,每当有小鸟降临,家里的两只猫就会抬头隔着玻璃兴奋,家里就热闹起来,喜欢小鸟,感谢斑鸠朋友。网友@一朵booboo留言:带2岁的孩子在小区里看鸟,突然她的小伙伴对我说,你是一只小鸟。观鸟从“硬核户外活动”变成更多人生活中的小爱好,所以网友@_pSi的分享“当你还是个小孩子,听到鸟叫就想抬头找鸟的那一刻,这辈子观鸟的命运就注定了”,能收获近6000点赞认同。
过去一年,“观鸟”这一小众爱好正在年轻群体中快速普及:25岁左右的用户已成为观鸟内容的主要创作者。在多个社交软件平台上,年轻用户“发现、分享、互动”催生了独特的观鸟文化:专业与趣味融合,求知与求乐并存。B站“观鸟”话题视频播放量超5亿次,在小红书,当用户提问“这只胖鸟叫什么”,得到的回答可能是严谨的学名“北长尾山雀”,也可能是更易记的“行走的小肥啾”。
观鸟,曾经是个技术活儿。当下,“观鸟正在成为一种‘抬头就能参与’的新生活方式。”小红书相关负责人表示,“用户不再单一追求专业设备或珍稀鸟种,而是享受亲近、探索自然的过程。”
多地文旅部门注意到这一趋势,云南、四川、湖北、海南等数十家地方文旅账号纷纷在社交媒体发布观鸟攻略,推荐观鸟地点和当地特有鸟类。近日《成都鸟类名录5.0》正式发布。据统计,成都鸟类约占全国总数的38.94%,鸟种数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文旅成都发文,C位正是成都九眼桥的“站桩大师”苍鹭。“随时准备上演‘一击必杀’的捕鱼名场面。”还建议想拍出同款“修仙”大片的网友“可以清晨或黄昏来,此时光线柔和,鹭群活动频繁,用长焦捕捉鹭鸟特写,一拍就能出片。”
一只鸟撬动千亿市场
2022年全球观鸟旅游市场规模已达850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1200亿美元;2024年全球观鸟设备市场规模达74亿美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以鸟类观察为主的爱好者约有34万人,相比2018年净增约20万。观鸟、爱鸟、护鸟,为生态旅游带来不少“流量”。“观鸟经济”成为不少地方文旅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2002年,我国首届观鸟大赛在东洞庭湖保护区举行,80名观鸟者参赛,3天时间发现了165种鸟类。随着观鸟逐步普及,我国的几大观鸟胜地陆续举行了国际观鸟赛、观鸟节。云南的雨林观鸟、广州的红树林观鸟、新疆的戈壁观鸟、丹东的湿地观鸟、西藏的高原观鸟都在国内外打出了品牌,逐渐成为热门的生态旅行地。
当越来越多的观鸟爱好者愿意为了稀有鸟类奔赴全国各地,不仅带火了吃住行等一应消费,更助推观鸟产业不断丰富新业态,带来新的“经济增量”。德宏州盈江县石梯村是我国唯一同时有3种犀鸟稳定繁殖的地区,被誉为“中国犀鸟谷”。石梯村采取“政府+协会+合作社”模式,截至目前,规范打造鸟类监测点45个,每年接待观鸟游客2万余人次,全县观鸟产业综合收入达15亿元。此外,一个全新的职业——鸟导也在国内出现,在内蒙古乌尔其汉,在海南儋州,在怒江百鸟谷,本地观鸟导游每年冬天接待的观鸟旅行团都有数十个,档期很早就已排满。
鸟类是人类亲密的伙伴,更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放眼全国,生态观鸟的美丽中国画卷徐徐展开:成群的勺嘴鹬在盐城东台市条子泥湿地飞翔。盐城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潮间带滩涂,有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是全球数以百万计迁徙候鸟的停歇地、换羽地和越冬地。紧跟候鸟脚步,来自各地的游客及摄影爱好者在这里观候鸟、逛展览、买文创,观鸟游成为当地发展生态旅游的“新招式”。以人文历史和建筑美学而闻名的北京中轴线选择“北京雨燕”作为其“代言人”,正是因为中轴线上拥有着无与伦比的自然生态,是鸟类的理想栖息地。南京自2017年起每年举行城市观鸟赛,号称“鸟中熊猫”的震旦鸦雀种群数量明显增加,多年未见的东方白鹳、白头鹤、黑脸琵鹭等珍稀鸟类也重现江滩。
还有鸭绿江口、黄河三角洲、上海崇明东滩、广西弄岗、泉州围头湾、大理洱海、青海湖鸟岛、江西鄱阳湖……各地以观鸟为媒,探索生态文明发展的有效途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名片’,还是可持续发展的‘聚宝盆’。”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教授任堃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