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媒体融合发展关键在人,通过产学研联动赋能

时间:2025-05-27 10:40:00

“媒体融合发展关键在人,如何构建一支政治坚定、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全媒体人才队伍,已成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核心命题之一。”在5月27日上午举行的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胡正荣以《产学研联动赋能 主流媒体人才队伍培养与建设》为主题,分享了他的观点。

破解人才困境需产学研联动

胡正荣表示,当前,主流媒体的人才存量队伍面临“双重挤压”:一方面,互联网平台人才的虹吸效应持续加剧;另一方面,智能化传播带来的新场景、新业态,对从业者的跨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主流媒体的人才增量供给上也有“双重压力”:一方面,高校的新闻传播类专业设置与培养模式不能适应数智时代的行业需求;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增量供给难以满足传媒行业的需求。

在他看来,破解这一困境需要产学研联动,即将高校的人才培养力、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力、媒体的实践检验力深度耦合,形成“需求共研—联合培养—资源共享—成果共用”的生态闭环。

构建产学研联动人才培养体系

在发言中,胡正荣强调,应构建产学研联动的“三方协同”人才培养体系,并对高校、媒体、科研机构给出了具体建议。

他表示,高校需要在增量人才培养上创新:从“学科专业割裂”到“交叉培养赋能”。一是要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紧扣《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的要求,培养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对现有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进行大力度的专业结构优化和更新。二是要培养环节交叉设置。高校与主流媒体需要直接对口,将订单式培养制度化,采取类似于医学院培养医学人才的做法,将校内理论学习与媒体实践训练相结合。三是要加强国际视野与能力培育。依托“一带一路”媒体合作机制,推动高校与海外新闻传播院校、我国各类国际传播结构联合交叉培养。

对于媒体而言,需要将存量人才转化迭代:从“单一技能”到“全媒胜任”。一是要岗位能力重塑。将传统媒体人才类型升级迭代为全媒体运营维护类等四大类,可以细分为产品经理等新岗位新角色,通过“岗位竞聘+定向培训”推动人才转型。二是要实战平台锻炼。搭建实战平台,将不同类型岗位人才聚合于一个项目部事业部中,形成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三是打通职业发展通道。打破“行政职级唯一晋升路径”,设立“全媒体项目主管”等专业序列,通过项目制薪酬等机制激励职业成绩。

科研机构则要“协同研发创新”:从“技术供给”到“生态共建”。一是要建立联合攻关机制。聚焦智能传播、新兴业态等关键领域,建立“媒体出题—产学研三方共同解题—市场验证”的项目机制。二是要建设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媒体科技创新孵化基地”等,推动科研成果从书斋走向媒体应用场景。三是要核心资源共建共享。共建共享中国媒体核心数据库(语料库),这是未来媒体乃至智能传播的核心竞争力;共同研发评价体系,实施评价和运用评价结果;协同联合制定全媒体人才能力标准等行业标准。

组建“主流媒体产学研联盟”

“数智时代主流媒体建设目标应该是社会生活连接者和服务者,从而构建全媒体传播的新生态,提高主流媒体生存发展韧性和未来竞争力,而基础工程就是人才工程。”胡正荣强调,未来的产学研联动,应向三个维度深化:

在机制创新方面,要从“项目合作”到“生态联盟”。建议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建“主流媒体产学研联盟”,三方对口机制化、校内培养与媒体“临床”制度化。

在技术赋能方面,要从“工具应用”到“智能育人”。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构建“智慧育人系统平台”;通过区块链记录人才成长轨迹,形成可追溯的“能力账本”;利用AI导师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实现“千人千课”;搭建虚拟实训空间,让学生和从业者在虚拟场景中体验全媒体运营全要素全流程。

在价值引领方面,要从“技能培养”到“使命传承”。主流媒体的人才培养必须把政治素养放在首位,在产学研合作中通过教学、科研、项目实践等各个环节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人才是最根本的竞争力。”胡正荣说,期待以产学研联动为支点,撬动高校的源头活水、科研机构的创新动能、主流媒体的实践沃土,共同培育适应时代需求的全媒体人才方阵。

文丨记者 罗仕

编辑:梁泽铭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