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微塑料,危害有多大?

时间:2025-07-15 10:48:00

“警惕!你的身体可能被微塑料渗透了!”


“从你喝的水开始,微塑料就在慢慢地侵袭你的身体。”

……


在朋友圈、微博、短视频平台等社交媒体上,不乏类似“吸睛”的话题。从一杯奶茶的包装到航空航天领域零部件的构成,塑料制品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随之而来的微塑料污染治理及健康风险研究也成为各界关注的议题。什么是微塑料?微塑料会不会对人体带来危害?争议之下,该如何科学看待微塑料问题?


什么是微塑料?


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海洋生态学家Richard Thompson等人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文章,提出微塑料概念。2021年,《“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中将微塑料纳入监测范围。2022年生态环境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提出,目前国际上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有四大类:一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二是内分泌干扰物,三是抗生素,四是微塑料。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主任、环境过程与基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汪磊介绍说,科学界普遍把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称为微塑料,备受关注的纳米塑料(指粒径小于100纳米的塑料颗粒),也属于微塑料的一种。


在联合国环境署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塑料循环与创新研究院院长李道季看来,目前对于微塑料的定义及分类方法相对宽泛,未能充分考量不同塑料的化学组成、性质及其在环境中的复杂行为,关于微塑料的研究仍需在多个关键领域进一步深入。


微塑料是怎么产生的?


实际上,微塑料的产生几乎无处不在,物品包装、衣服上脱落的合成微纤维、化妆品成分、洗衣废水以及塑料垃圾在陆地和海洋漂流中碰撞、分解等,都会产生大量微塑料。


“微塑料按照产生来源,可以分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汪磊介绍说,原生微塑料是指以微塑料形态被排放到环境中的微塑料,例如个人洗护用品中添加的塑料微珠磨料、化纤纺织品释放的纤维、轮胎和刹车片释放的磨损颗粒,都属于原生微塑料(化纤和橡胶被视为广义的塑料);次生微塑料指大块的塑料废弃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生物作用下破碎分解形成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


随着塑料制品的广泛应用,人类也不可避免地接触了微塑料。人体接触微塑料的主要途径包括饮食、呼吸和皮肤接触。饮食摄入是微塑料进入人体最主要的途径,无论是吃的食物、喝的饮用水和饮料,还是它们的包装,都有可能成为摄入微塑料的来源。


微塑料可能带来哪些危害?


目前关于微塑料危害的讨论,通常从环境和人体两个维度开展。


从生态环境角度来看,塑料污染问题已逐渐成为仅次于气候变化的全球第二大焦点环境问题。汪磊介绍说,环境中的微塑料,会为微生物提供特殊的生态位,导致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有可能对生态系统和生物有机体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影响营养元素的循环,加剧致病菌和耐药基因的传播等。


李道季则认为,在日常暴露水平下,微塑料是否危害人类健康尚缺乏明确的证据。环境中的微塑料种类繁多,尺寸大小、形状、成分各异,对每个器官或细胞类型的影响也不同。微塑料是否对人体有害?不同类型的微塑料会对人体产生哪些影响?它们的作用机制是什么?这些基础科学问题目前仍有待科学界明确解答。


此外,人体本身具备有效的物理屏障和免疫清除机制,通过日常途径摄入的微塑料,绝大多数会被排出体外,难以进入人体组织,目前科学证据未显示其在人体组织或血液中广泛积累,也未证实其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


如何科学看待微塑料?


“恐惧源于未知,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汪磊表示,根据现有科学认识,公众对于微塑料污染无需过分焦虑。微塑料污染很难禁绝但可以削减。塑料制品的重复利用和合理回收,能减少环境中塑料废物的总量,从而减少微塑料的产生。但彻底不使用塑料,既在经济上不可行,也可能因替代品选择不当而导致新的环境问题。


“微塑料研究曾经一度夹杂着混乱、谬误和以讹传讹。”李道季提醒,部分自媒体过分夸大微塑料健康危害的行为不可取。当然,公众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减少不必要的塑料污染值得鼓励。专家学者及媒体应基于最新研究证据,客观传播科学事实,阐明微塑料在环境中的实际分布水平及当前的风险评估结论。


中国医院协会疾病与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全民健康管理工程委员会主任委员周生来认为,从目前循证医学的成果来看,公众对于微塑料问题应予以关注,但不必陷入过度的恐慌之中。他建议,在彻底认清微塑料的摄入风险前,可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防范:


  • 减少软饮料摄入:软饮料不仅糖分与热量普遍偏高,容易引发体重超标问题,而且大部分软饮料的塑料包装在生产、运输和使用环节中可能会有微塑料释放。
  • 食品选购:优先购买初级农产品,减少精加工食品的选购;对过度包装的食品说“不”,多选择包装简单或者包装能够完全降解的食品;购物最好自带布袋、纸箱等环保包装。
  • 食材处理:在处理食材时,要用流动的水进行充分洗涤。其中,蔬菜水果应先清洗再切,而鱼类、海鲜以及动物性食品则需要去除内脏等部位,包括胃肠道等。
  • 餐具选用:在盛装烹饪好的食物时,建议优先使用玻璃、陶瓷、不锈钢的餐具。
  • 喝烧开后的水:在饮水、饮茶或喝咖啡时,优先使用不锈钢或玻璃杯来饮用直饮水,尤其是煮沸后的水,而不是塑料瓶装水。相关研究表明,硬水在经过煮沸并进行简单过滤后,其微塑料含量可以得到显著降低。另外,应尽量少用茶包,同时减少一次性咖啡杯的使用。

来源|人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