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访网
责编|刘佳琪
近日,据行业媒体消息,承载茅台品牌记忆的手提袋将迎来首次大规模焕新升级。回溯1997年,首款以金色为基底、红黑白三色点缀的茅台酒手提袋正式亮相,不仅填补了品牌46年来无专属提袋的空白,更凭借鲜明设计成为茅台标志性视觉符号。如今,时隔28年,这款经典提袋开启“从有到优”的迭代之路,在保留品牌基因的同时,融入环保、人文与实用新元素。

时间拉回20世纪90年代前,茅台酒的携带场景还处于“无专属包装”阶段——消费者多以普通布袋、网兜或是牛皮纸包裹酒瓶,既缺乏品牌辨识度,也存在携带不便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印刷与造纸行业的技术革新为包装升级提供可能,茅台顺势启动彩盒配套提袋的研发。1997年,首款以酒瓶实物为核心元素的提袋诞生,金色主调搭配经典三色的设计框架就此确立,后续虽历经铆钉加固、防伪技术植入、外观专利申请等优化,但核心风格始终未变,成为几代消费者的共同记忆。
此次焕新并未颠覆经典,而是在原有设计框架上做“精修”。提袋依旧延续哑金色主调的沉稳质感,红黑白三色的搭配比例也保持品牌辨识度,让老用户能快速产生情感共鸣。不过,细节处的创新肉眼可见:原有的酒瓶实物图片被替换为更具艺术感的酒瓶绘画图案,搭配飞天仙女、“贵州茅台酒”字样及“KWEICHOW MOUTAI”英文标识等经典符号,既保留品牌核心元素,又通过艺术化处理增添视觉层次。
更具突破性的是新提袋对品牌文化的深度融合。设计团队首次引入茅台品牌形象店主题纹饰,图案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将“MT”字母进行艺术化改造,以三重叠加结构呼应“三生万物”的东方哲学,暗合茅台“天人共酿”的生态酿酒理念;下部则以五滴水形态构成视觉单元,既借“上善若水”的文化意象传递品牌包容格局,又巧妙对应茅台酿造过程中的制曲、制酒、贮存、勾兑、包装五大核心工艺。这些纹饰采用光刻暗纹工艺呈现,在光线折射下能呈现细腻质感,既避免设计冗余,又强化了品牌文化的厚重感与时代感。
环保理念的深度植入,是此次升级的另一大亮点。新提袋在材质选择上全面转向可持续方向:主体纸张采用通过FSC认证的环保原料,确保木材来源符合森林可持续管理标准;印刷环节弃用传统油性油墨,改用更环保的水性油墨,同时取消原有的表面覆膜工艺,让纸张的自然纹理得以展现;提绳则从塑料编织绳升级为纸塑编织材质,实现100%可降解。这些改变并非单纯的材料替换,更是茅台将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融入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实践,既响应国家“双碳”战略,也为白酒行业包装绿色转型提供参考。
在消费者体验层面,新提袋的优化直击使用痛点。针对传统塑料提绳易勒手、承重能力有限的问题,升级后的提绳采用纸塑编织扁绳设计,通过增大与手部的接触面积,分散提拎时的压力,即便长时间携带也能减少手部疲劳。同时,设计团队对提袋的打孔方式、鱼眼扣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对提绳与袋身的连接部位做加固处理——在不破坏外观简洁性的前提下,大幅提升提袋的承重能力与耐用性,让消费者携带贵重的茅台酒时更安心、更便捷。
此次升级的背后,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推动。近年来,不少消费者通过反馈渠道提出期待:希望茅台提袋在保留经典的同时,能在外观与实用性上跟上时代审美。从实际效果来看,新提袋既通过艺术化设计满足了消费者对“高端感”“时尚感”的需求,又以环保材质、人体工学设计回应了实用诉求,实现“视觉体验”与“使用体验”的双重升级。
对于茅台而言,手提袋的焕新远不止是包装的迭代,更是品牌“以消费者为中心”理念的具象化体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到从有到优的升级,这款小小的提袋不仅承载着品牌的历史记忆,更成为茅台传递环保责任、文化内涵与服务温度的新载体。未来,随着新提袋逐步投入市场,其在消费场景中释放的品牌价值,值得进一步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