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新米已在加工中,一周后上桌,上海本地米“八月香”开镰

时间:2025-08-22 19:54:00

今天上午(22)的金山区廊下镇南陆村,没有水层覆盖的土地上一片金浪滚滚,两台收割机开足马力“轰隆隆”来回穿梭,由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选育的“八月香”系列优质特早熟节水抗旱稻在此开镰。今年夏天上海经受了超长高温,“酷烤”模式下,“八月香”稻穗仍然枝型完整、穗粒饱满,结实率保持在90%以上。一周后,这新米即将上市。

5年前,“八月香”在同一片土地上“小试牛刀”种了200亩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今年该系列品种在上海及周边地区推广种植面积已超过2000亩。更有一个好消息在农户之间传递:“碳价”涨了,种一亩节水抗旱稻的“碳减排”收入从“首单”的30元涨到44元。

破纪录烈日下,“八月香”农户很安心

八月的上海被热浪笼罩。气象预报显示,此轮高温一直到8月底高温都没有下降的趋势,这意味着本市8月高温天数和夏季持续高温天数将双双打破纪录。

高温炙烤下,水稻和人一样“吃不消”。研究表明,平均气温每升高1℃,会造成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3%-8%左右的减产;38℃及以上高温天如持续十多天,常规水稻的结实率就会下降至10%以下;气温超过43℃,水稻的雄蕊就会“绝精”……

同样的“烤”验,“八月香”去年已“扛”过一次,因此农户们并不担心,“八月香”不负众望地“挺住了”。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农艺师徐小艳现场测得“八月香”系列的“沪旱16”亩产为486.3公斤,所有品种亩产均在450公斤以上。

“千斤亩产的早稻很少见。”徐小艳说。据他介绍,这批早稻是5月6日播种,8月22日收割,整个生命周期仅108天,比普通水稻缩短了50余天。收割后,10月底还能再收一季晚稻稻谷,也可以和生菜、玉米、油菜等高效轮作,一块地成就了双份收获。

上海人吃“上海米”,稻菜轮作激活土地潜力

2020年,米粒细长、晶莹透亮的常规籼型“八月香”在金山廊下首次亮相,率先拉开了“沪郊第一镰”的丰收景象。经国家稻米品质检测中心测试,“八月香”米质各项指标均达到一级优质米标准,是上海本土近15年来推广应用的第一个“一级米”,也让上海人吃“上海米”成为可能。

2021年,在上海市农业农村委的支持下,“八月香”走出节水抗旱稻试验田,走进上海浩丰果蔬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稻菜轮作高效生产模式大面积推广应用。

得益于节水抗旱稻的“旱”基因,高温竟然带来了意外之喜。浦东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相关人员跟踪调查发现,上海最热的七八月份,正是水稻生长期后的后半段,田间“八月香”不用灌水,甲烷排放量也能比传统种植模式减排60%至70%。另外,“八月香”的水稻成熟期在高温时节,病虫害较少,农药的使用量也大幅减少。

2022年,通过两年推广应用的“八月香”成为上海批量上市最早的新米。据上海市农科院信息所农经团队测算,“八月香”的化肥和农药施用成本仅为“国庆稻”的1/3,销售大米的综合利润也更高。

郊区“开镰”忙,农田沟渠“变身”生产地

如今,农户们种“八月香”的热情更高了,八月“开镰”已成为沪郊各区的一道美丽风景。

“八月香”在上海扎根还体现在耕种方式的改变上。今年南陆村百亩稻田还承担着示范直播旱管栽种模式的重任。所谓直播旱管,就是省去了传统水稻种植中的育秧、移栽等环节,只要把种子撒到地里即可,整个生长周期也无须人为灌溉,依靠“天落水”便可保持稳产。

“既然不用灌溉了,那稻田间的排水明沟渠和田坎也用不到了。”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说。他曾亲自踏进金山的万亩良田测量,结果是排水沟面积占农田面积的7.5%以上。这还是只保留出水管的情况,如果进出水管都保留,排水沟面积可能高达农田面积的20%。如果用节水抗旱稻的栽种模式,100亩稻田可多出4亩生产面积。

机覆膜旱直播则是一种与节水抗旱稻十分匹配的新型栽培技术,具有省水省工、增温保墒、抑制杂草、节药省肥等优点,并且地膜可完全降解,无残膜污染,尽管目前的成本仍然较高,但市场前景广阔,值得进一步探索。

另外,随着《旱管种植节水抗旱稻减排项目方法学》成功备案、首笔种植节水抗旱稻的碳普惠交易完成、首个CDM机制采纳的节水抗旱稻甲烷减排新方法学成功审议通过,种植节水抗旱稻还能收获一笔“意外之喜”——碳减排收入,这让节水抗旱稻俘获了更多农户的“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