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插座、恒温饮水机、便民座位、应急药箱……在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丽景街街道兰溪社区,盘活闲置资源打造的“新就业群体服务站”内,10余项贴心服务为外卖小哥、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和户外劳动者送上一份关怀。考虑到附近商业综合体集中,商户、企业较多,兰溪社区在基层治理中既力求为“城市奔波者”提供暖心服务,又希望他们发挥优势,为商圈提供服务。通过服务积分兑换机制,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日常巡逻、隐患排查、文明劝导等工作。
“目前,已有30余名新就业者加入治理队伍,上报消防隐患、占道经营等线索。积分可兑换成商户优惠、免费剪发等福利。”兰溪社区党委书记杨桂梅说,商圈的热闹不止于买卖红火,也在于治理中的“人人出力、家家受益”,聚焦真实需求,助力打造有烟火气的智慧城市。
银川市紧盯“算力之都”建设,全力推动智能、智算、智产高质量发展,为智慧城市建设夯实基础。作为全国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该市借助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依托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从民生服务、城市治理等方面持续构建智慧化体系。银川市数据局负责人介绍,当地正聚焦教育、医疗、政务等领域,深挖智能化应用场景,打造一批示范标杆项目,带动全域数智化转型。
“在城市中,也能找到顺畅开车的感觉。”开车行驶在银川市的重要干道北京路,却很少碰到大城市常见的拥堵问题,游客张云的心情格外好。交通顺畅,是银川给许多外地游客留下的难忘印象。这既得益于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有力,也与交通管理向智慧化、精细化升级密不可分。
为构建现代化交通管理体系,银川市近年来打造智慧云平台系统、高清道路监控系统、违停自动抓拍系统等九大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一些重点路段早晚高峰的拥堵时间大幅缩短。银川市公安局交警分局科技设施科副科长孙福成介绍,过去优化信号灯需民警现场统计车流,现在相关系统能自动分析实时数据,动态调整红绿灯配时,市民出行体验显著改善。
传统来说,公路养护巡查管理主要依靠人工上路逐段步行调查,不仅安全风险高、耗时费力、准确度低,且巡查过程不易追溯。为此,宁夏公路管理中心前不久在银川率先建成“AI+数字国省干线养护平台”,在巡检车辆上安装AI智能摄像头,紧盯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全周期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在推动智慧管养、实现国省干线精准“画像”的同时,有效破解了地质复杂、资金有限、人员紧缺等养护难题。
“通过AI智能摄像,实时对道路前方图像进行扫描并分析道路情况,道路病害识别精准度可提升至95%以上。”宁夏公路管理中心养护处处长倪静哲告诉记者,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轻量化移动采集”功能,努力做到数据融通、业务贯通、流程畅通,完成了对普通国省干线全要素、全设施的数字化采集工作,建成了标准统一的公路资产数据资源库。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通数据壁垒,让公路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汇成大数据池,推动银川市乃至整个宁夏公路养护工作进一步智能化、高效化。
银川市既注重智慧城市运营管理指挥中心等硬件载体建设,也注重软件提升,创新城市基层治理理念、模式和手段。以往,银川市西夏区文昌路街道翟靖巷社区的办事服务窗口虽设有10余个工位,但社区工作者一般仅熟悉本业务口的工作,居民办理不同事项需在多个窗口来回跑,办事效率不高。对此,翟靖巷社区设置了综合服务窗口并实行“轮岗制”,由社区工作者轮流坐岗,“专科+全科”让常见代办事项更好办。在医保养老缴费季和养老资格认证重点时间段等办事群众流量大时,翟靖巷社区还启用“潮汐窗口”,通过便民化服务让居民少折腾、办成事。(经济日报记者 杨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