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春光明媚,天津这片创新的热土正源源不断释放着澎湃的发展新动能。
近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与澳门大学共建的中医药合成生物学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标志着双方在中医药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合作迈入新阶段。未来,双方将汇聚优势力量,共同推动中医药资源的合成生物学研究、新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我市积极探索创新链与产业链双链无缝对接的路径,让创新更好赋能产业,产业更好激发创新,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新活力。
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
积极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能为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提供坚实支撑。
近年来,立足自身科技资源和产业实际,以科技创新铺设新赛道,用新技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各领域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上,不断实现“突围”。
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发的葡萄糖摄取技术进入转化阶段,便是一个生动的例证。“豆粕作为制作畜禽饲料的主要原料,进口依赖度高。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豆粕的减量替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该项目负责人介绍。
2023年,科技部将通过合成生物技术提升葡萄糖的氨基酸转化率,实现豆粕的减量替代,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承接了这项任务,面对转化率不高的难题,市科技局还帮助团队聘请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李相烨作为顾问参与项目研发。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攻关,团队使葡萄糖转化率几乎提高了一倍。目前,团队正与多家龙头企业开展产业化测试,加速成果落地。一旦该技术在企业实现工业化应用,能帮助企业降低10%至20%的成本。
在天津这片科技创新的沃土上,科技成果既能看得见,也能走出去。
前不久,天开园企业永续新材料位于西青区的3万吨/年食品级竹源纳米纤维素生产基地——中科纳美公司,在产品认证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继获得国内食品生产许可证后,其生产的果蔬保鲜产品正式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食品级认证,意味着产品获得了进军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的“黄金通行证”。
作为一家科技创新型企业,落户天开园不到两年,永续新材料的一系列科技成果已实打实地转化成了生产线、新材料、新产品,企业发展驶上快车道。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要实现创新驱动,达成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跃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是“重头戏”。
天津积极推动京津两地创新链产业链紧密融合。今年1月,天开园迎来了首场中关村共性技术服务平台走进天津系列链接活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专场活动。活动上发布了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高性能芯片测试验证平台等6个中关村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生态链,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
天开集团有关负责人说:“许多中小企业在进行集成电路设计、研发时,面临高价值设备采购成本高昂的问题。中关村围绕企业共性技术需求,从研发、检测等多个角度建设服务平台,优化企业研发环境。随着这些平台走进天津,有望破解天开园企业‘成长的烦恼’。”
“此次发布的平台中人工智能方向的服务与我们企业的需求非常契合,希望能达成合作。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现场一家企业负责人高兴地说。
高校是科技成果的“富矿”,但高校院所专利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始终难以突破。如何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共融共舞”,畅通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堵点卡点?
去年,我市高规格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的若干措施》,明确鼓励专利先使用后付费,着力破解成果转化过程中“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的难题。
今年3月,在天津市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暨成果转化“三个一”行动工作推动会上,5家高校院所就7个项目与企业进行签约,通过“先使用后付费”方式开展成果转化——我市“先使用后付费”模式进入深入实施阶段。
有效的模式找到了,科研人员自然免除了顾虑,愿意放手一搏。“企业可以‘零门槛’使用科技成果,积极投入成果转化;高校院所和企业也能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协同配合和收益分成上,实现双方共赢。”市科技局科技成果与技术市场处有关负责人说。
打造协同创新生态
破解“协同之困”与“转化之痛”,制度赋能、打造协同创新生态是关键。产业生态就像一个大花园,只有各个环节协同发展,才能百花齐放。
今年2月,我市印发《天津市全链条支持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该措施共六部分25条,旨在挖掘用好全市优势科教资源和临床医疗资源,增强生物医药创新策源与产业化能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该措施,我市将不断做强已有国家级创新平台,积极争取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制造数据节点等新平台落地;支持创新主体开展创新药械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和上市后评价研究;对承接临床研究的医护人员在岗位聘用、职务晋升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举措,吸引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和创新资源汇聚天津,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天津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
产业出题,科技答题。市科技局表示,今年天津将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除全链条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壮大外,在人工智能领域,编制天津市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聚焦GPU(图形处理器)、AI(人工智能)操作系统、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车等领域加强技术攻关,攻克2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新产品,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在未来产业赛道上,建立高成长未来企业引培库,加强未来企业梯度培育,聚焦生物制造、低空经济、商业航天、人形机器人、氢能等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前瞻布局“杀手锏”技术。同时,天津还将全方位强化基础研究支撑,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实施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聚焦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整合全国优势科研力量,协同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