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迟迟,春景熙熙。”节假日,南京浦口老山脚下、江宁秦淮河畔,一群群穿着休闲、手持小铲的年轻人穿梭于林间草地,低头寻觅着野菜的踪迹。时下,一阵“打野”风潮正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

视觉中国供图
打野,曾是一个游戏名词,如今它有了“去野外挖野菜”的新含义。数据显示,2025年清明小长假,“打野”搜索量同比暴涨228%。记者在社交平台搜索发现,仅输入“南京挖野菜”就有超过3万篇相关推文,从制作精美的“挖野菜地图”,详细标注城市周边野菜生长的地点,到发布生动有趣的挖野菜视频,展示自己在田间地头寻觅野菜的过程,网友们晒出的“打野”经历,吸引了极高的关注度。
在线上线下的互动中,“挖野菜”从老一辈的生存技能,摇身变为当代年轻人的社交新宠,更成为串联城市文化、健康理念与经济活力的纽带,勾勒出春日里别具一格的消费新图景。
“南京一大怪,不爱荤菜爱野菜。”这句俗语在当下有了新注解。作为“八野之乡”,南京人对野菜的执念根植于历史。六朝时期佛教素食文化的兴盛,让野菜成为“金陵风雅”的一部分。清代诗人、散文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精心收集了众多美食佳肴,其中不乏野菜的烹饪之法。如今,“七头一脑”(枸杞头、马兰头、荠菜头、香椿头、苜蓿头、豌豆头、小蒜头和菊花脑)不仅是餐桌上的时令鲜味,更被年轻人视为“城市文化密码”。
“野菜还得自己去野外挖,吃起来才最香。和朋友们一起‘挖宝’的过程很有趣,像是回到了小时候。”上周末,市民汤女士约几个“打野搭子”在江心洲挖了两大袋马兰头和豌豆头,当晚回家就用这些野菜清炒了两道“春日限定”。“挖的是野菜,晒的是春天。”还有网友表示,“这些野菜我们从小吃到大,在大多数南京人心里,只有吃遍几种野菜才算拥有过春天的仪式感。”
“挖野菜更像是寻一味隐藏在心中的乡愁。”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周旭看来,眼下兴起的“野菜热”是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再诠释,更让野菜成为连接城市记忆与当代生活的桥梁。“严寒过后,春暖花开之际,大家享受着亲近自然的乐趣,挖野菜可以被定义为释放压力,逃离城市喧嚣的‘治愈之旅’,也是一场有关儿时记忆的‘寻梦之旅’。”
与年轻人的“玩票”不同,老一辈南京人对野菜的热爱更显深沉。58岁的周阿姨每天都去老山脚下晨练,对各种野菜“根据地”如数家珍,对不同野菜的最佳挖掘时间也是信手拈来。“野菜是药食同源,野蒜杀菌,菊花脑降火,比保健品实在!”像她这样的资深“挖菜族”,往往掌握着辨别野菜与毒草的“祖传技能”,更讲究“不时不食”——枸杞头须在清明前采摘,菊花脑嫩叶需保留根茎以待再生。
这种健康理念也影响着年轻一代。在溧水众多生态农场的野菜大棚里,越来越多的家庭组团前来。“父母教孩子辨认野菜,年轻人教老人用App查攻略,两代人因野菜有了共同话题。”一个年轻“挖菜族”说。
野菜热潮的背后,是一条蓬勃发展的产业链。在“芦蒿之乡”八卦洲,智能温控大棚让野菜种植告别“看天吃饭”。2024年数据显示,八卦洲芦蒿年种植面积超3万亩,年产值达4.1亿元——小小芦蒿已经从一株地方野菜成长为一个特色产业,走出南京、走向全国,走出了一条品牌发展之路。
与此同时,“野菜+”模式激活全域经济——高淳慢城推出了“挖春笋”旅游路线;网红咖啡馆推出的“菊花脑拿铁”正在南京热销;老字号餐厅研发野菜宴,带动消费订单增长……从田间到餐桌,从文化到经济,野菜正成为春日经济的一个“切片”,展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当年轻人用镜头记录挖野菜的快乐,当银发族在菜场挑剔香椿头的鲜嫩,当大棚里的农户为订单开心忙碌,南京的春天也因野菜而鲜活。这场跨越代际的“绿色狂欢”,不仅延续着“一口白饭一口草”的城市记忆,更以文化为核、以经济为翼,书写着“春日限定”的发展新篇。正如网友所言:“在南京,挖野菜挖的不是菜,是对生活的热爱。”
江南时报记者 杨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