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2000多岁”的《诗经》 “400多岁”的《管子》 明代的教辅用书……

时间:2025-04-24 11:10:00

截至目前阜阳市出土的最古老的书是什么?古代的教辅用书是什么样的……连日来,记者走访了阜阳市图书馆、博物馆,阜师大图书馆等处,探访了一些“藏于闺阁”的古旧书,一睹它们的“庐山真面目”。


《管子》内页


  “最老”的书:阜阳汉简

  截至目前,我市出土的最古老的书,非阜阳汉简莫属,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阜阳汉简是出土于阜阳西汉汝阴侯墓的简牍材料的简称,现存于阜阳市博物馆。

  经专家修复编纂,发现阜阳汉简有《诗经》《周易》《苍颉篇》《年表》等20余部珍贵典籍,具有很高的历史、语言、文字及书法艺术价值。其中,《诗经》和《苍颉篇》等13部文献因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资料,被列入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同时,专家研究认为,阜阳汉简《诗经》是现存较早的《诗经》古本,并不是楚国《诗经》的原本,而是汉代人根据楚国《诗经》所作的抄本。

  教辅用书:



  如今,教辅用书作为书本的辅助材料,被广泛应用。在古代,同样有教辅用书。

  在阜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室展柜中,有一本名为《新刊群书考正性理大全》的古籍。古籍室工作人员赵蔚翻开这本书,可见泛黄的书页上,仿宋体的字十分工整。“该书为官方教育用书,是对古代科举考试中四书五经的评述,相当于教辅用书、真题。”赵蔚介绍,此书为明嘉靖福建建阳坊刻典范,也是现存较早的《新刊群书考正性理大全》考订本,距今已有467年,全书共七十卷,也是馆藏最早的善本,由市民所捐赠。

  该书以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胡广等人奉旨编纂的《性理大全》为底本,为宋代理学著作及理学家言论的官方汇编,收录周敦颐、朱熹等120余位宋元儒者学说。前26卷为独立成书的经典文献,包括《太极图说》《通书》《正蒙》等,后44卷分13个专题汇编各家言论,涵盖理气、性理、治道等内容。


存放《二十四史》的专用书柜


  待遇超高的书:

  清代石印本《二十四史》

  在阜阳师范大学古籍文献室,有一张颇为古旧的藏书柜。书柜设计独特,如七巧板般拼合成一座整体书橱,兼具收纳与展示功能。书柜分为大小不同的24个小格,每个格上写有不同的朝代名称。

  这便是《二十四史》定制书柜,书籍就分别存放在书架不同的格间中,每个格间都是独立的,可以取下来,便于保存和阅读。赵蔚一手扶住“晋代”格子门,一手略向上提,轻松地将格门卸掉。里面规整地摆放着三十本《二十四史·晋书》,每本侧面标有“本志”“列传”“载记”等。

  这套《二十四史》,为清光绪年间的石印本,线装,共600册、3076卷,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老师专(阜阳师范大学前身)”收藏的,保存至今。

  历史名人书籍:

  《管子》和《欧阳文忠公全集》

  在市图书馆四楼的古籍部,在数百本古籍中,《管子》和《欧阳文忠公全集》很有特色。

  市图书馆古籍部负责人张芳菲介绍,馆藏《管子》为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凌汝亨所刻的朱墨套印本,一函10册,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管子》内页的文字用朱、墨两种颜色所写,用墨色写主要内容,用朱色写点评内容。《欧阳文忠公全集》则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刻本,惇叙堂藏板。

  “这两部书均为阜阳农校捐赠。”张芳菲表示,管子是颍上人,欧阳修曾在本地任职,都和阜阳有着不解的渊源。“这两部古籍,对研究管子文化、欧苏文化具有极高的学术和文化价值。”

  据悉,目前市图书馆古籍部主要针对有专业、学术研究需求的市民开放。市民若想一睹古籍风采,可携带有效证件提前预约。

  充满回忆的书:

  从民国时期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课本

  近日,太和县档案馆面向市民,征集到了一批近现代安徽中小学课本。该馆工作人员陈文林介绍,这批课本为我省高小、初中、高中各个学段教材,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内容涉及社会、算术、地理、国文、历史、语文、科学常识等学科。

  这些课本中,有上世纪三十年代印制的《高小社会课本》和《高小算术课本》;有抗日战争时期编著的《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代数》;还有新中国成立后我省教育部门教材编审室(编写组)组织编写的小学、初中、高中课本。

  “此批课本除个别封面目录残缺外,正文内容基本完整,配有插图,品相尚好,填补了馆藏空白,是近现代安徽中小学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可供研究安徽省近现代教育参考之用。”陈文林说,待后期修复之后,会把这些课本做成电子版,方便市民阅读。后期,还将向市民开放。

  相关

  古籍如何保存?


工作人员展示《新刊群书考正性理大全》


  古籍异常珍贵,相较于普通书籍,更需要特殊的方式加以保存。

  阜阳师范大学古籍文献室收藏多部古籍,是如何保存的呢?赵蔚介绍,目前主要采取通风、杀菌、除尘等方式进行保存。日常维护中,除了将古籍陈放在防尘玻璃柜中,他们还会使用特制的细纤维毛刷,仔细扫去书上的灰尘。为了去除古籍的味道,室内空气净化器、杀菌灯不停地运转,并通过空调调节,让室内温度保持在24℃左右等。

  而阜阳市图书馆古籍部收藏有明清时期古籍787部,7682册。在保存保护方面,古籍入馆后,工作人员会进行整理,录入“安徽省古籍数据平台”之后,使用专用的冰柜进行一周的冷冻,取出后放入专柜收藏。

  对于阜阳汉简的保存则更加精细,目前这些汉简保存在市博物馆的恒温恒湿柜中,温度控制在22℃、湿度为40-45%。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全媒体记者周姗姗 通讯员陈文林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