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 何嘉琦 摄影报道
肿瘤新药研发如何突破 “同质化” 困境?放射治疗怎样惠及更多良性病患者?肠道菌群又藏着哪些疾病防治密码?4月26日,由四川省抗癌协会主办,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承办的第七届天府肿瘤大会在蓉开幕,多位权威专家共探肿瘤防治前沿。
从 “局部治疗” 到 “系统调控”,肿瘤治疗联合用药成必然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健围绕《中国肿瘤新药研发》主题,剖析肿瘤疾病现状、药物市场趋势以及我国肿瘤新药研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他表示,全球医药市场格局中,抗肿瘤药物市场增速尤为突出。预计到2027年,全球药品支出将以每年3%— 6%的速度增长,规模达1.9万亿美元,其中肿瘤、免疫和糖尿病治疗领域将成为支出最高的治疗领域。

丁健院士。主办方供图
丁健院士回顾我国抗肿瘤新药研发历程。“2000年以前,国内市场以仿制药为主导;近年来,研发能力虽有显著提升,但大多仍处于‘跟踪’国际前沿的阶段,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较为匮乏。”值得关注的是,自2018年起,我国临床试验数量迅速增长,占据全球临床试验的近1/3,特别是肿瘤领域,随之而来的新药研发同质化问题不容忽视。“近十年,我国TOP20的靶点共有716个产品申报,占比高达29%。”
从临床需求角度来看,肿瘤药物治疗领域仍存在巨大缺口。
面对现状,肿瘤新药研发的新机遇又在哪里?丁健院士表示,联合用药正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必然趋势。联合用药不仅能够针对肿瘤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治疗,还能在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毒副作用。不过,目前联合用药的临床试验大多属于随机开展,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此外,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靶点发现、药物设计,也为肿瘤新药研发开辟了新路径。“新兴的细胞/基因治疗、个体化肿瘤疫苗、核酸药物与精准递送等前沿生物技术和疗法,都将为肿瘤治疗带来新的希望与突破方向。”
放疗不是肿瘤患者 “专属” 四川质子治疗中心构建放疗 “高速网络”
“放射治疗的服务对象不仅涵盖肿瘤患者,还包括众多患有良性疾病的患者。只要符合放射治疗的适应症,无论是肿瘤患者还是非肿瘤患者,都能从中受益。” 四川省肿瘤医院教授、四川省抗癌协会理事长郎锦义表示。
谈到质子治疗与传统光子治疗的差异时,郎锦义教授说,在某些特定肿瘤和部位的治疗中,质子治疗在物理特性和生物学效应上都具有显著优势。人体肿瘤的发生部位广泛,几乎除头发丝和指甲壳外,全身各处都可能出现肿瘤。由于质子治疗的核心优势,在临床实践中,约40%的患者适合质子治疗,另外60%的患者则更适合采用光子治疗。
“但质子治疗与光子治疗是可以‘杂交’的。”他说,两种治疗方式“组队作战”,能够充分发挥各自长处,使患者不接受开刀手术的情况下,获得与传统有创手术相媲美的治疗效果。
4月26日,第七届天府肿瘤大会开幕式,举行了四川省肿瘤医院质子治疗中心启用仪式。郎锦义教授介绍,该中心整合了光子、电子等多种治疗手段,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治疗体系。中心还配备9台光子加速器,各设备之间通过地下通道紧密相连,构建起高效便捷的放射治疗网络。郎锦义教授透露,未来,氦离子治疗时代即将来临,这将为肿瘤治疗带来全新的技术突破和发展机遇。
补充益生菌对肿瘤生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影响深远,超过 90% 的疾病(包括癌症)都与之密切相关。”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病学研究所李孟鸿教授举例,曾有小朋友因长期食用鸡块、油炸物等高油脂不健康食品,年仅10岁就患上结直肠癌。这类高油脂食物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促成肠壁细胞的凋亡,最终诱发疾病。
在李孟鸿看来,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释放的蛋白质,在调节人体免疫功能中占据关键地位。通过日常饮用酸奶补充益生菌,能增强免疫力,还对肿瘤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吃的东西健康,菌群才会健康,身体就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