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蒲玉刚,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申屠青,介绍威海2024年度劳动人事争议裁审工作白皮书及典型案例有关情况。

2024年劳动人事争议裁审工作总体情况
2024年,全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5199件,涉及劳动者6928人,审结案件5199件,为企业和职工挽回经济损失1.79亿元。在已审结案件中,调解结案4295起,裁决结案873起,其他方式结案31起。
2024年,全市法院共受理一审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428件,审结1413件。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类二审案件340件,审结320件;受理撤销仲裁终局裁决案件101件,其中撤销1件,占比1.04%。
案件主要特点及原因分析
全市仲裁机构与全市法院一审案件受理数量“双下降”。下降率分别为3.49%、8.4%。主要原因:一是聚力诉源共治。延伸“人社+法院”服务触角,共同开展送法进企业、进社区、上码头、上课堂活动,从源头减少案件增量。二是推进诉前化解。建立劳动人事争议“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实现诉前化解、非诉解纷。三是健全多元机制。扎实推进“四方联动·和谐威海”机制建设,强化争议联合预防化解,不断提升解纷实效。
诉讼阶段案件化解难度较大。全市法院审结案件中,以调解或撤诉方式结案的仅占32.6%,大部分案件以判决或驳回起诉方式结案。主要原因:一是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实行“一裁两审”制,经仲裁进入诉讼的案件,诉求往往复杂,且在仲裁阶段已穷尽各类调处手段,化解难度增加。二是对于新类型案件,用工关系具有模糊性、交叉性、变异性特点,缺乏相对成熟的统一定论或明确的法律依据,争议双方对立性强,调解空间较小。三是部分劳动争议问题全国范围尚未统一裁判观点,且各地指导意见不一致,导致争议双方诉讼期待值过高,增加化解难度。
劳动报酬、经济补偿或赔偿金两类纠纷高发。该两项案由一直高居案件总量前两位,合计占比为仲裁阶段68.61%、诉讼阶段47.87%。主要原因:一是部分企业劳动合同订立不规范、工资管理制度不健全、薪酬计算方式不明确等,导致对劳动报酬的计算和支付产生争议。二是部分企业解除劳动合同依据有瑕疵、解除事由不完善、解除程序不合法,导致双方关系解除及经济补偿或赔偿金计算产生争议。三是劳动者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对自身权益更为关注,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表达自身诉求逐渐成为行动自觉。
终局裁决准确率及裁审结果一致性高。对于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起诉至法院的争议案件,仲裁裁决与法院审判结果一致的案件超过80%,且当事人申请中级人民法院撤销的仲裁终局案件中,撤销成功的仅1件。主要原因:一是坚持“能终局尽终局”原则,对于符合终局裁决适用条件的案件,严格执行法律规定,实行终局裁决,确保当事人劳动权益尽快实现。二是强化裁审会商,围绕疑难复杂、诉求集中等重点特殊案件,深度交换意见,共同研判风险,研讨商定类案处理意见,统一裁判尺度。
新业态案件数量占比少,但呈上升态势,诉求焦点突出。2021年以来,仲裁机构受案中新业态案件占比分别为0.5%、0.7%、0.8%、1.8%,当事人主要为网约配送员和网络主播两类,诉求主要集中在支付劳动报酬和确认劳动关系两项。主要原因:一是随着平台经济的蓬勃发展,新业态从业者大幅增加,新就业形态案件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确认双方关系属性和报酬核算方面争议较为突出。二是由于城市规模、经济体量等原因,我市发生此类劳动争议的群体基数相对较低。三是从业人数占比最大的网约车行业,其用工形式基本不符合确认劳动关系特征,从而不属于劳动争议受案范围。
裁审衔接工作举措
拓宽多元化解渠道,加强案件诉源治理。一是前端疏导,打好纠纷化解“前哨战”。共同推进劳动争议源头预防及内部协商化解,完善争议协商规则,有效防止争议转化为案件,全面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前端疏导、化解能力。二是源头预防,拧紧诉讼案件“增量阀”。构建群体性劳动争议预警工作机制,加强重大复杂争议的风险监测、分析研判和有效应对,尽早发现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强化“一方+多元”联合调解力度,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三是诉调对接,按下调解联动“快捷键”。强化“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人社部门积极参与法院委派委托调解,探索推进人员协同、业务协作、诉前化解,以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劳动人事争议多元解纷工作落实落地。
加强案件裁审衔接,共筑纠纷化解合力。一是同向发力,深化裁审联动。2024年,人社、法院联合发布7个典型案例和1部微动漫,召开联席会议7次,开展座谈研讨24次,组织同堂培训12次,在全省率先建立联合惩治虚假劳动仲裁工作机制,携手共建更高标准和谐劳动关系。二是同频共振,凝聚裁审合力。常态化开展仲裁员与法官“同堂培训”“庭审观摩”“听庭评议”,研讨理论前沿动态,交流疑难复杂案件,以“共学”凝共识、促共建、达共赢。三是同题共答,提升裁审质效。健全信息共享通报分析制度,互相通报年度案件仲裁、审判工作情况,共同研讨裁审差异,实现信息互通、数据共享,构建预防化解争议多维防线。
拓宽各类渠道,提升普法宣传实效。一是加大联动协同普法宣传力度。将“普法宣传”融入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审理的全过程,邀请行业协会、用人单位、劳动者旁听庭审,以案讲法,最大限度发挥庭审教育作用。二是拓展送法进企、法治助企深度。以“案后回访”打造案件全流程闭环管理,强化已结案件跟踪督办,有效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同时组成政策联合宣讲团,实地走访送法进企,当面“问诊”规范企业用工。三是提升仲裁与司法建议强度。通过“仲裁建议”做实企业合规管理后半篇文章,依托个案向相关部门、企业发出“定制化”仲裁/司法建议书2000余份,督促企业健全完善人事管理、薪酬福利、绩效考核等制度,达到“处理一个争议、规范一个企业”的目的。
典型案例相关情况
为回应社会关切、规范法律适用、统一裁审标准,今年将继续联合市法院发布第二批典型案例,此次共发布的案例涉及劳动关系确认及解除、竞业限制经济补偿、劳动者休息休假、非全日制用工因工负伤等方面。以分享案例的形式,解读背后的法律适用、行为准则,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行动遵循,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指引作用;让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真切感受到司法的力量和温度,推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评价作用;让法律条文变得鲜活生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潜移默化间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行动自觉,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教育作用。
★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发布此次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
市人社局与市法院联合发布此次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机制建设的意见》中“开展类案分析,联合筛选并发布典型案例”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的独特优势和司法引领、推动、保障作用,有效指导裁审实践。
近年来,市人社局与市法院密切协作配合,通过联合发布典型案例回应社会关切、规范法律适用、统一裁审标准,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去年,围绕“三期”女职工、新就业形态等热点难点问题,联合发布7个典型案例和1部微动漫。本批案例聚焦劳动关系确认、竞业限制、休息休假等问题,重点明确劳动关系认定应坚持从属性标准、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应退回经济补偿并承担违约责任等法律适用标准,对提升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处理质效、提高劳动者就业权益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典型案例,就是最生动的法治教材。市人社局与市法院通过联合发布典型案例,用公正审判弘扬法治精神;强化释法说理,以司法裁判引领主流价值;落实普法责任,在法治宣传教育的生动实践中让纠纷“止于未发、化于未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书写有力注脚。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除了要在个案审理中明辨是非曲直,还要通过对个案的法律评价来规范引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行为,实现释法明理的效果。针对劳动关系重点领域,发布典型案例,着重提示法律风险,明确裁判规则,亮明司法态度,让典型案例成为全民共享的“法治公开课”,有利于推动良法促善治,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下一步,市人社局与市法院将积极加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机制建设,继续推动联合发布典型案例、制定裁审衔接意见、开展裁审信息比对等工作,指导用人单位依法规范用工,引导劳动者合法理性维权,妥善化解劳动领域矛盾纠纷,更好实现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处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切实维护劳动关系和谐与社会稳定。
★威海法院今年劳动人事争议审判的重点工作有哪些?
妥善化解劳动人事争议,依法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对于企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全市两级法院高度重视劳动人事争议审判工作,4月15日,市法院与市人社局联合召开了威海市劳动人事争议裁审衔接工作推进会暨典型案例研讨会,这次会议参会人数多、会议内容实,省法院、省人社厅均指派业务专家到会指导,这也是今年我市劳动人事争议裁审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接下来,全市法院将在此次会议成功举办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劳动人事争议审判工作。
打造专精队伍,着力提升劳动人事争议精准化解能力。劳动争议案件专业性强、政策性强、所涉法律知识庞杂。全市两级法院均组建了劳动人事争议审判团队进行专业化审理,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工作流程。下一步,将通过“理论学习+审判实践+业务培训”的方式,引导办案人员加强对法律和政策规定的学习理解,定期组织业务培训、疑难案例研讨,不断统一裁判方法和裁判标准,不断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审判质量。
依托科技赋能,全面提升劳动争议处置质效。山东省高级法院和省人社厅在2024年开通了裁审协同一体化办案平台( “裁审齐鲁通”),主要服务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工作,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裁审数据互通、业务协同、提升纠纷处置质效。下一步,将充分发挥“裁审齐鲁通”平台功能,认真做好裁审信息录入、信息比对工作,充分依靠大数据对裁审差异进行分析研讨,不断统一裁审标准,减少裁审分歧;对劳动争议群体性纠纷进行常态排查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劳动关系领域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深入分析劳动争议成诉情况及趋势性问题,及时向人社部门反馈涉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侵害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益等重点领域的问题;及时发布典型案例,充分发挥典型案例在规范裁审尺度方面的指导作用,今年五一前夕,市法院和市人社局将联合发布一批典型案例,向社会公众进行普法宣传和正确维权引导。
不断拓展府院联动范围,构建劳动领域多元共治格局。经过全市法院和人社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的劳动人事争议裁审衔接工作已逐渐完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将在继续深耕裁审主业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与其他部门的联动协同,构建劳动人事争议“裁审+N”联动处置新格局。强化仲裁与审判的专业引领和指导作用,充分发挥总工会、妇联、律师协会、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等参与纠纷调解处置的便利性和非对抗性优势,打造裁审+总工会、裁审+妇联、裁审+律协、裁审+行业主管部门的全方位、多层次劳动人事争议解纷“生态圈”,整合资源,实现矛盾纠纷就地高效化解,劳动领域治理效能大幅提升,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人事关系、促进新形势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在推进威海市劳动人事争议裁审衔接工作方面,将进一步采取哪些有效举措?
下一步,将在信息互通、联动化解、队伍共建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发挥裁审合力,持续提升仲裁机构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水平。
密切常态沟通,切实增强裁审合力。优化裁审衔接平台建设。以全省“裁审齐鲁通”应用为引擎,不断增强裁审衔接服务手段,进一步完善我市劳动人事争议裁审衔接信息共享平台功能,促进共享信息项目的应录尽录,实现精准对接。加强信息互通、联合会商、联动协调,为依法妥善处理疑难复杂案件提供裁审合力保障,不断提升劳动仲裁的公信力和法院案件处理成效。
推进联合化解,探索多元共治工作模式。建立起多种要素协同参与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处理模式,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和支持,建立健全协调会商机制,明确各自责任分工,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协作,共同研究解决劳动人事争议。探索全市调解组织之间开展跨区域合作,共享资源、经验和信息,打破地区限制,通过交流借鉴、合作共建等方式,互学共促,进行创新性探索实践,构建多元主体共治工作格局,规范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加强法律指导和执法监督,形成劳资多元纠纷共治格局。
加强队伍建设,推进劳动争议化解高质量发展。结合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提升行动工作,推进协商调解队伍扩容提质,在夯实专业力量建设基础上,发展壮大调解队伍,整合用人单位工会力量,统筹推动基层协商调解队伍建设。注重协商调解人员专业素养提升,丰富培训形式,通过案例研讨、现场指导、庭审观摩、培训讲座等方式,全方位提高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推动协商调解队伍成为基层依法治理的中坚力量。
(大众新闻记者 郑莉 通讯员 李忠蕾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