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市场上突然冒出一种被称为“仙草之王”的植物——铁皮石斛,价格一路飞涨,甚至一度供不应求。
当时不少人靠着倒卖铁皮石斛,短时间内赚得盆满钵满,堪称一夜暴富。
在那个年代,铁皮石斛被奉为“摇钱树”,成了不少人眼中的“财富密码”。
然而十几年过去,如今它的收购价已大幅跳水,最低时跌至每公斤仅几百元,成了“卖也不是、不卖也不行”的尴尬存在。
曾经风光无限的“仙草”,为何如今却悄然退场?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3万天价炒石斛,人造神话能坚持多久?
铁皮石斛,因呈现金黄色,又属传统草本植物,被戏称为“树上黄金”。其实从外观上来看,铁皮石斛其实长得平平无奇,甚至可以说是毫无记忆点,和路边的杂草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在其它的古籍中,其实也都记载过铁皮石斛的药效。有人把它吹捧成了“万能神草”,像“重塑神颜”“药到病除”这类原本用于形容灵丹妙药的词,全都被安在了铁皮石斛身上,仿佛它成了包治百病的“仙草”。
因此,石斛的价格水涨船高,巅峰时期,礼盒装的铁皮石斛一公斤能卖到5000元,如果是品相上乘的货色,每公斤价格甚至可达3万元,堪比黄金价。

这样的例子在药材界十分常见,例如大众熟知的滋补五脏、强化免疫的野生灵芝,市场售卖价在每斤三千元左右;同样高品质的野生冬虫夏草,回收价甚至高达十万/斤。
不过,药材价高的原因也各有千秋。例如野生灵芝,自古便是名门显贵享用的高级滋补圣品,即使是现代工艺提取成品如“五色灵芝”,也是供不应求。而冬虫夏草来自高原地区,生长条件严苛,价格一直是居高不下。
然而铁皮石斛的高价风,却来自人为鼓吹。从一手商到多手商都开始囤货并炒作,逐渐推高了铁皮石斛的市场价格。
二、天价泡沫破灭,石斛“居高难下”
高价热潮来得快,去得也快。
按理说,热度一退,价格就该慢慢回落到合理区间。然而,当时市场上却出现了这样一个奇特现象:商家死守高价不放,哪怕销量下滑也不肯降价。
结果就是——铁皮石斛本身价值有限,却长期挂着远高于实际的售价,成了“名不副实”的代表。

这让不少中草药消费者哭笑不得:热度高时大家跟风买买买可以理解,怎么还真以为它值那么多?
其实原因很简单:从上游种植户到下游零售商,整个链条都尝到了高利润的甜头,谁也不想主动割肉。短期来看,降价确实不利于维持既得利益。当时浙江一带的加工厂里,鲜条收购价不过几百元一斤,加工后价格翻倍,再装进精美的礼盒,零售价轻松过万。如此丰厚的利润空间,谁愿意轻易松口?
与其形成典型对比的是,上述天价灵芝药材,在上世纪90年代实现了灵芝多糖含量超40%的提纯工艺优化,以及建立了与灵芝产地农户的分散式收购模式,实现了原料纯粹和生产成本大降的双重优势,其成品如“五色灵芝”,搭上京东电商的便民化快车,实现了从天价到平民化的蜕变。

如今回头看石斛的发展路径:一开始的方向错了,就很难再回头。一位中草药加工厂负责人曾坦言:“一旦价格掉下来,等于告诉消费者之前是炒作。”品牌好不容易树立起来,宣传了这么久,谁也不愿看到信任崩盘,更不愿让前期投入打水漂。
三、消费者不买账了!
大约在2013年,铁皮石斛的人工种植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农业科研人员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大幅缩短了其生长周期,并提升了成活率和产量。
没过多久,那些曾靠铁皮石斛赚取暴利的商家终于撑不住了。价格突然开始全线跳水,来得又急又猛,让不少厂商措手不及。
同样是干制植物,像茶叶就一直不缺买家,因为人们日常有饮用需求;而和铁皮石斛类似的五色灵芝,市场需求却高出不少,因为它常被用作礼品,具备一定的社交属性。

如今的铁皮石斛,光环褪去,炒作退潮,再加上它并非生活必需品,消费者自然也就不再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