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青海湖,早上凉意阵阵。多杰措毛背上装有相机和望远镜的背包,开始一天的巡护工作。她沿着青海湖边的小路前行。湖面上,微风拂过,波光粼粼,几只早起的水鸟在水面上翩翩起舞。多杰措毛停下脚步,举起望远镜,仔细观察着这些灵动的生灵,记录下它们的活动情况。作为一名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共和管理分局的生态管护员,监测野生动物、保护自然景观、巡查和监管湖区的环境状况是她的日常。

碧波荡漾青海湖。人民网 顾斐菲摄
“我小时候湖边的野生动物没这么多,现在不一样了,到处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多杰措毛一边记录,一边感慨道:“这都是我们生态保护工作的成果。”

多杰措毛正在观察并记录鸟类活动。受访者供图
在众多守护青海湖生态环境的身影中,多杰措毛便是这样一位扎根一线的工作者。她所在的庞大管护网络,正是青海湖系统性保护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青海湖保护工作依托“管理局-管理分局-保护站”三级管理体系扎实推进。 为守护“水—草—鱼—鸟—兽”共生生态系统,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和相关单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跨越三州四县设立的12个生态保护站,编织起覆盖流域的生态守护网,并搭建了生态感知、流量预警等智能监管平台,布设生态监测点位300余个。得益于此,青海湖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持续增强。

碧波荡漾青海湖。人民网 顾斐菲摄
这支由80余人组成的一线管护队伍,其成员全部来自当地社区。 熟悉地形、了解生态的牧民们,在家门口获得了稳定的就业机会。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工作人员王淑宁介绍了管护员的构成特点:“来源渠道多样,既有青海湖景区管理局直聘和地方政府聘用的,也有响应特定政策(低保户、残疾户)招录的人员,均依据相应政策规定落实。还有一支由青海湖景区管理局干部职工、环湖执法单位、村社干部、环湖牧民群众等群体组成的义务生态管护员队伍。”这种多元化的构成,也体现了保护工作与社区发展、民生保障的紧密结合。

多杰措毛在野外进行监测工作。受访者供图
生态保护的成效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显现。与2004年相比,青海湖水域面积扩大了400多平方公里,裸鲤资源量从5000吨增至12.75万吨,水鸟数量从20万只攀升至60余万只。“这些数据背后,是系统性保护措施的实施。”王淑宁介绍道:“6次封湖育鱼、修建洄游通道、人工增殖放流等是青海湖裸鲤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增殖放流对青海湖裸鲤资源恢复的贡献率达到26%。同时,在沙岛治理区,曾经的沙丘已被植被覆盖,草场恢复和水土保持等综合治理让环湖生态系统焕发新生。”

碧波荡漾青海湖。人民网 顾斐菲摄
生态改善带来的红利,正实实在在地惠及当地社区。铁卜加村牧民才让多杰见证了湖水“退而复涨”的全过程。“以前,湖水退去,草场沙化,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才让多杰感慨地说,“如今,湖水又涨回来了,普氏原羚、黑颈鹤这些珍稀动物也越来越多。更重要的是,政府还设立了12个生态观景点,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去年,像我这样的牧民户均增收达1.2万元。”
生态向好不仅造福牧民,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在青海湖的一个生态观景点,来自北京的游客张女士正拿着相机拍照。“这里的景色太美了,水鸟这么多,湖水也特别清澈。”张女士兴奋地说,“我之前来过青海湖,感觉这次变化特别大,环境更好了,管理也更规范了。”

游客在青海湖畔拍照打卡。人民网 顾斐菲摄
多杰措毛的巡护日记里记满了野生动物踪迹。“上周发现的3只黑颈鹤和昨天拍到的马鹿,都成为我守护这片土地的动力源泉。”她翻开日记展示着那些珍贵的照片。“希望我们的努力能让青海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让更多的珍稀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多杰措毛笑着说。

游客在青海湖畔直播唱歌。人民网 顾斐菲摄
从“靠湖吃湖”到“护湖富湖”,青海湖的嬗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下了最生动的碧蓝注脚。 在这里,世代守望的生态管护员,既是圣湖生态的忠诚守护者,也成为生态改善的直接受益者;生态系统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现了从局部整治向整体提升的跃迁。
(孙海峰、白波、张力洋、王绍绍、顾斐菲、甘海琼、马可欣、杨启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