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新向智锻造竞争优势——浙江宁波鄞州区壮大制造业

时间:2025-07-09 07:09:00

图为宁波高发汽车控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车间。丁继敏摄

近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第三次荣获浙江省制造领域最高荣誉——“浙江制造天工鼎”,并升级为金鼎,彰显了鄞州制造的硬核力量。截至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5个,数量居浙江省各县(市、区)第一位。今年前5个月,鄞州全区工业投资增长11.6%,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9.9%。

强化主体培育

前不久,浙江天牧光能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一款新研制的薄膜微型逆变器。与传统晶硅光伏发电系统相比,该产品不仅安装更便捷、外形更美观,还突破了传统光伏的应用局限,使光伏系统从单一的屋顶平面安装,扩展到可集成于建筑外立面的立体化应用。公司总经理谢武斌说:“这款新品已经获得5项国家专利,国内市场预期订单量可达到一年10万套。”

在宁波鄞州区,像这样敢啃研发“硬骨头”的制造企业不在少数。目前,鄞州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34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5000家,数量均居宁波市第一位。

专注于汽车操纵控制产品研发制造的宁波高发汽车控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坚持将年营收的4.5%以上投入研发,近三年累计研发费用达1.8亿元。目前,企业位于鄞州区潘火街道的研发大楼正马不停蹄建设中,建成后将用于开展年产100万套新能源车用空调压缩机项目。

走进宁波博威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数字工厂,记者看到,原材料铜锭有序“投身”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小车灵活穿梭……工厂每日的产量、设备状态、能耗等数据在智能驾驶舱中尽收眼底。这家专注合金材料研发生产的全球化制造企业,不仅将数字化动能注入生产环节,也借助数据、算法和算力,串联起从成分设计、工艺设计到应用研究的研发全过程,解决多个行业难题:半导体封装材料为国产化芯片“穿针引线”;散热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AI服务器、基站……一项项“硬核”成果不仅应用在日常领域,更助力大国重器“上天入海”。

近年来,为激发企业创新动能,鄞州区不断强化主体培育,通过政策激励、清单排查、联合辅导等举措,壮大科技企业力量。同时,以科技政策为抓手,全力支持企业加强研发活动和建设研发载体。今年上半年,鄞州新认定区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84家,全区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已达214家,数量居宁波市第一位。

构筑产业集群

今年,横跨服饰、大宗商品贸易等领域的中哲集团抢抓机遇,切入新能源逆变器与储能细分赛道,积极寻找第二增长极。目前,企业已建立起逆变器制造中心,实现多款型号自研逆变器产品的批量生产;同时在欧洲、中东等地区深度布局研发、生产、销售,将新能源业务的足迹延伸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哲集团董事长杨和荣说:“‘多点开花’并不等于盲目追新,必须‘做一行、专一行’。我们怀抱长期主义理念,每一次驶入新赛道,都是基于市场研究、行业判断、国家政策导向作出的决策。”

厚植数字经济优势,以及得益于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的丰沃土壤,鄞州区在人工智能领域积极耕耘。宁波昂霖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攻克了L4级别自动驾驶汽车在事故抛锚状态下的三角警示牌摆放难关,研发出智能三角牌机器人,目前已批量供应国内外无人驾驶汽车客户;诠航科技有限公司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致力于智能巡检机器人、智慧交通、物联网等方向的技术研究,企业在国内首创的隧道应急巡检机器人,已成功在多个省市重大项目中应用。

近年来,在新兴领域加速落子,鄞州区制造业迈出转型升级新步伐,不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预计今年上半年,鄞州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约7.8%,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约6.1%,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部分产值增长15%以上。

当前,鄞州区正大力发展“3+8+2”标志性产业链群,包括重点改造提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新材料、电梯关键配套件3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分级分类培育合成生物、人工智能与工业软件、低空经济等8条未来(新兴)产业链;重点培育智能家电家居、时尚(非遗)服饰2条悦享生活产业链。同时,积极探索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群)“链长+链主+链创”工作机制,发挥“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以人工智能等赋能产业链升级发展。

呵护创新生态

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鄞州区制造业展现出发展韧劲与高质量成色,这离不开当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呵护创新生态的举措。

今年年初,鄞州区提出要增创民营经济优势,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进一步完善落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同时健全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让“办事无忧、无事不扰”的新型亲清政商关系成为常态。

4月,鄞州区出台了加快培育壮大未来(新兴)产业行动方案,提出立足鄞州实际,加快培育壮大“软硬件、体内外、海陆空”等重点领域未来(新兴)产业,强化政策引领、平台支撑、要素集聚和生态优化,构建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引擎。近期,鄞州区制定了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区、全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鄞州区经信局局长陈贤富介绍,所谓“软硬件”主要涉及人工智能与工业软件、特色工艺集成电路等产业领域;“体内外”主要涉及合成生物、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领域;“海陆空”主要涉及海洋经济、智能机器人、高端工业母机、低空经济等产业领域。鄞州区将聚焦科技和产业变革前沿,结合宁波市重点产业方向和鄞州区创新企业、科创平台等资源禀赋,聚力一批重点细分赛道,并根据产业发展趋势适时动态调整。

转型升级的动力来自不断优化的创新生态。去年,鄞州区吸引青年大学生4.8万人,为全区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未来,鄞州区将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推动教科人一体化发展,汇聚高端人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同时构筑创新平台,推动科创资源集聚,深化科技合作,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强化科技金融等服务保障,打造优良创新生态。(经济日报记者 郁进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