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普华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本质上是对资本逻辑的超越、对人本价值的回归。正如马克思所言,“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那么留给自己的将是荒漠”。中国式现代化正是这种“文明自觉”的生动诠释,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创造性实践。
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的殷切期望。湖南以此为战略目标,深入贯彻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理念,在创新驱动、产业变革、生态优化、民生改善等领域取得系统性突破,逐步形成“守正创新强根基、系统集成促跨越”的现代化发展范式。
以创新驱动引领湖南高质量发展。湖南有效依托岳麓山实验室、湘江科学城等平台载体,构建“产学研用”创新协同体系,助力工程机械、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装备、空天信息等本土优势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领域不断攀升。启动“创新生态优化三年行动”,推动基础研究投入平稳增长,培育百家科技领军企业,规划建设20个概念验证中心,推动创新要素更高效配置。湖南制造的“关节骨骼”为中国大飞机翱翔九天插上了腾飞之翼;湖南智造的“智慧大脑”为神舟飞船遨游寰宇立大功,让航天员“缓着陆”。
以产业变革推动湖南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双螺旋结构”在湘水之畔紧密缠绕,形成涵盖卫星导航、国产化计算、新型储能等前沿领域的创新集群。湖南锻造的“钢铁脊梁”撑起中国高铁穿山越岭的壮阔图景,全球最大吨位履带起重机展现硬核实力;湖南铸造的“智慧神经”让天河超算以每秒百万亿次运算破解生命密码,深海钻机突破万米深渊叩响“地球第四极”的大门;湖南淬炼的“创新基因”催生全球首条智能轨道快运系统,磁浮3.0版列车以600公里时速创造“中国速度”标杆。
以生态优化兑现湖南绿色发展承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双旋律”在三湘大地深度交织:“生态壁垒”筑起长江湖南段经济带绿色屏障,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让“母亲河”重现碧波;“生态神经网络”为洞庭湖湿地装上智慧监测系统,“生态绿能引擎”驱动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点亮洞庭平原。潇湘大地孕育创新生态价值转化、城市生态绿心、武陵山片区等区域创新“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碳汇交易平台建设、生态康养等生态矩阵,实现生态保护与绿色GDP协同增长。
以民生改善提升湖湘大地的幸福温度。适老化改造工程让老旧小区焕发新气质,“5G+AI”诊疗系统助力县域医疗,基层卫生院CT机配置率提升,远居山区的老百姓家门口可享三甲医院专家号。“就业引擎”驱动职业院校建设产教融合基地突破200个,“湘技湘造”培训计划年均输送50万技能人才,带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至2.31比1。依托“十大重点民生实事”工程,构建起普惠托育、社区食堂、智慧养老等惠民生活圈,民生“加码升温”,“幸福潇湘”更加可及。
在“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关键之年的历史交汇点,今年的全国两会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能。湖南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立足省域发展实际,扛牢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坚定不移推动全国两会精神落地见效。
以凝聚发展共识为先导,“众人划桨”协同实践诠释“湖南担当”。当前,湖南发展既存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挑战,也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的压力。我们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将之转化为改革实效、发展实绩。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公约数”,以“共识引力场”绘就发展同心圆,更加扎实有效地把今年工作做得更好。
以提振消费、扩大内需为抓手,稳定经济增长。以“消费新动能”激活内需增长极,在市场供给端打造“国潮焕新”,在市场需求端发力加紧“适配性改革”,通过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创新培育消费新场景、家电以旧换新品类扩增、汽车下乡、城乡融合消费网络建设等具体实践,推动“湖南味”与“烟火气”交织的消费生态成为湖南经济增长稳定锚。
以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为战略核心,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锚定科技强省战略,推动科技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融合”。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强师惠师”工程,以教促产,产教共兴;实施职业教育“楚怡攻坚”行动,建设产教融合基地,夯实育才根基。以“生态聚才”激活创新动能,构建“湘江英才计划”立体引才体系,持续释放人才集聚效应。
从一方“红色热土”到“三个高地”主战场,从“中部粮仓”到“智造重镇”,湖南这片承载着“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精神的热土,正通过科技创新、制度革新、文化焕新等多维突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以期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鲜活的样本和生动的湖南实践。
(作者系分管日常工作的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办公厅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