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造”养老机器人“上岗”,“赛博养老”离我们还有多远?

时间:2025-04-15 20:00:00

川观新闻记者 高杲

近日,成都市温江区太保家园养老社区内,一位“新员工”正式“上岗”,它的名字叫“小丽”,是一个主打陪伴功能的长者陪伴机器人,能提供语音交互、生活助手、安全守护、紧急呼叫等服务。

谈及“小丽”的应用,中科源码(成都)服务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运营负责人李燕秋说,目前“小丽”已经在北京、成都等地多个养老场景中“上岗”应用,未来还将加强交互等功能,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

近年来,随着技术发展和政策支持,养老机器人在深圳、上海、北京、杭州等地全面开花,包括喂饭机器人、康养机器人、卫生护理机器人等产品在居家、社区、养老机构等养老场景中集成应用。

机器人养老时代真的要来了吗?它到底靠不靠谱?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小丽机器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加速入局“银发经济”,养老机器人成新赛道

“小丽小丽,现在天气如何?”“目前气温14度,温度偏凉,记得添加衣服。”

4月14日早上7点,太保家园内,随着老人一声“唤醒”,“小丽”开始了一天的工作:8点开始播报早间新闻,10点提醒参加插花活动,11点提醒老人吃药,12点查看菜谱……间隙时间,还可以陪老人唠唠家常。

“我们是从去年开始布局养老机器人的。”中科源码服务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许祯发介绍,此前,企业一直从事服务机器人研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以及银发经济的发展,让他们看到了养老机器人市场的潜力。“针对老年人的特点,我们开发了主打陪护功能的‘小丽’,下一步还将聚焦具身智能方向,推出可以提供康养、护理等功能的人形机器人,提供更精细化的养老服务。”

事实上,不只是“小丽”,越来越多企业、机构,正涌入养老机器人赛道。

在四川华西医院康复中心,通过自行选择行走训练、单关节训练、抬腿、拄拐行走等多种个性化项目,外骨骼机器人便可以辅助行动不便的老人进行康复训练。

布法罗机器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李雪松介绍,该产品已经在全国上百家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得到应用,未来还将拓展到社区、家庭等场景,惠及更多下肢失能、半失能等群体,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久前召开的成都市机器人医疗康养场景应用供需对接会,发布了首批机器人进养老服务机构场景需求清单,涉及成都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等4家养老机构,涵盖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情感陪护等多个方面。

太保家园内,“小丽”正在工作(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企业、机构的涌入,也让更多产品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在北京泰康之家·燕园养老社区内,移位机可以帮助老人坐上轮椅,解决了老人的挪位难题;在深圳市养老护理院,陪护机器人可以陪老年人下象棋、做艾灸;在杭州养老社区内,机器狗不仅可以按时送药,还可以陪着老人散步……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养老机器人分为三类:陪伴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护理机器人。其中,陪伴机器人将主要提供情感交互、娱乐陪伴、家居管理等服务;护理机器人则有健康监测、紧急救助等功能;康复机器人可以辅助失能老人恢复行动能力。

这些形态各异的机器人,不仅能照顾老年人的起居、监测健康动态、辅助康复训练,还能提供情绪价值,为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要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陪伴,仍需多方助力

养老机器人陆续“上岗”,这不禁让人好奇:“赛博养老”真的要来了?不少受访者直言,虽然养老机器人应用前景广阔,但距离“飞入寻常百姓家”还面临不少挑战。

首先要攻破的是技术关。“养老机器人对服务精细化、产品的安全性和便捷性要求更高。”许祯发以喂饭举例,这个看上去简单的动作,却要实现毫米级精度。同时,不同老人之间的差异很大,“有些牙口不好,吃得慢;有的有噎食风险,需要看护;有些则没法安心坐下来吃饭,这需要机器人适应并匹配复杂的养老场景。”

“想要实现这些效果,需要多感知维度的协同控制。”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冯振宇说,这一方面需要优化养老机器人的大脑和小脑,提升语言识别和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强化四肢能力,实现更高层次、更精准的护理。“我们要让技术学会理解生命的脆弱和韧性。”

其次是成本关。记者搜索电商平台发现,一款具有在线交互、医疗护理、康复功能的高端养老机器人,价格往往在10万元以上,一些拥有助行、助浴等简单服务的护理机器人也在数万元左右,这还不包含后期维护等费用。不少企业也透露,目前购买养老机器人产品主要集中在养老机构、企业等B端用户,家庭等C端用户相对较少。社交媒体上,一些网友留言:相比用不用的问题,我们更关心用不用得起的问题。

如何降低养老机器人的成本,企业也在积极探索。他们一方面通过研发智能设备等普惠型产品,降低设备售价,另一方面,建立租赁制度,降低使用门槛。

“我们和多家养老机构签署了租赁协议,可以通过‘以租代售’等模式,降低购买成本,提高了流转率,让更多机构使用我们的产品,同时,我们也能从场景中优化机器人功能,发现新的需求点。”李燕秋说,一些产业政策的支持,也会让养老机器人的价格逐渐和老人的需求相匹配。“随着养老机器人应用的规模化,像人形机器人这样的高端产品将降低到10万元以内,甚至只需要几万元就可以拥有智能化的‘机器人保姆’。”

对于不少老人来说,服务之外,也需要发自内心的关怀。“其实说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要陪老人说。”在产品应用中,许祯发注意到一个细节:老人并不在意养老机器人能不能准确回答提出的问题,更珍视被听见、被陪伴。

“这也给我们更多思考,比如优化机器人回答方式,加入更口语化表达,再比如模拟家人的声音。”他也提到,机器人养老的尽头,并不是让机器人取代人,也不是把养老完全交给机器人,而是通过人机协同方式,找到养老“效率”与“温度”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