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21日电(黄海荣)随着“数字中国”建设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技术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环保产业作为关乎国计民生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正面临环境治理精细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的双重挑战。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结合,推动提质升级,是环保企业打造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
近日,由新华网上市公司研究院、国声智库主办,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支持的“AI+环保”数智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环保之乡”江苏宜兴举办,业界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共同探讨“AI+环保”新范式,探寻人工智能赋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危废行业机遇挑战并存 智慧化转型破解行业痛点
近年来,全球环保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据主办方联合发布的《“AI+环保”数智环保产业智库报告》数据,预计2025年全球环保产业市场规模达3.8万亿美元,其中,全球危废产生量呈快速增长态势,2024年达4亿吨(中国1.06亿吨)。
“环保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机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国际部副处长汪爽表示,在“双碳”目标和《新固废法》推动下,环保产业细分领域危废处置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不足2000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4356.9亿元。
同时需要关注的是,在危废处置行业,地区间产能利用率存在结构性差异,部分地区产能过剩、行业内卷、资源利用不均等问题突出。汪爽建议行业发展应从“量增”转向“质升”,推动行业整合、资源循环利用、全流程信息化监管。她以上海化学工业区实现全生命周期智慧化溯源与监管、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协同处置平台为例,强调智慧化与协同化是破局关键。未来需通过政策与资本联动、国际合作深化,推动中国危废处理方案走向全球。
近年来,政策层面也在大力推动将人工智能和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危险废物环境治理领域。2025年2月,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环境治理 严密防控环境风险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6年,全国危险废物环境重点监管单位实现全过程信息化监管全覆盖;到2027年,全国危险废物相关单位基本实现全过程信息化监管全覆盖;到2030年,危险废物全过程信息化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国危险废物填埋处置量占比控制在10%以内。国务院《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到2025年建立“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监管体系,推广智能监控(如视频监控、电子标签),实现全过程跟踪管理及数据互通共享。
国声智库执行主任徐蕴峰表示,国家系列政策强调运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紧盯危险废物产生、转移、利用处置等环节,为“AI +危废处理”产业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政策支持。
“场景+技术”双驱动工业AI助力危废行业高效低碳转型
《“AI+环保”数智环保产业智库报告》阐述了人工智能如何通过智能化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资源化技术创新全面赋能危废行业。在焚烧环节,AI通过实时监测温度/压力等参数实现精准调控,优化燃料配比降低10%-20%运营成本,自动化运行减少30%-40%人工投入;在管理层面,AI实现从产生源识别、运输路径优化到处置方式选择的全程智能管控,并构建区块链追溯平台;在资源化领域,AI快速分析危废成分、优化回收工艺参数,动态调整生产过程提升金属回收率,同时预测市场需求指导产销策略。典型案例如全应科技ADMC平台,通过数字孪生预测设备故障,使维护效率提升50%以上,推动危废行业向高效、安全、低碳方向转型。典型案例如全应科技ADMC平台,通过数字孪生预测设备故障,使维护效率提升50%以上,推动危废行业向高效、安全、低碳方向转型。
上海全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建涛表示,环保产业的数智化转型需“场景根基+技术赋能”双轮驱动。全应科技深耕工业AI领域,通过自主研发的工业AI智能控制平台和iDiC 边缘智能控制器,已在能源、化工等领域服务上百家企业。针对危废处理这一“硬骨头”,AI技术可动态优化燃烧参数、构建风险预警模型,实现 “安全处置、节能降碳、减员增效”。
工业AI区别于通用AI,需具备“动态适应、实时决策、全局优化”能力,通过融合机理模型与实时数据训练,可破解传统工业 “依赖经验、响应滞后”的难题。亚太信号与信息处理联合会副主席、西北工业大学教授何明一指出,在环保领域,工业AI能精准适配危废焚烧的非线性、强耦合特性,例如通过多变量预测控制优化燃烧参数,在保证排放达标的同时降低能耗。
他同时强调,“大多数工业场景面临数据、算力、能源等资源有限的问题,因此需要把数字智能与物理特性深度融合的工业人工智能。”他介绍,在与中国科学院院士保铮合作完成的《神经网络信号处理系统——有限精度设计理论》一书中探讨的有限精度理论技术可以大大减少系统存储量和能源消耗,优化模型,在提高稳健性的同时降低系统成本,适合危废环保等工业领域应用。
“AI+环保”赋能福鼎环保构建全链条智能优化体系
座谈会上,宜兴福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香胡分享了公司在环保智能化方向的探索实践。作为深耕危废治理领域30余年的行业领军企业,福鼎环保从1993年落户宜兴,成为内地首家专业危废焚烧企业,填补行业空白。多年来,福鼎环保始终聚焦工业危废细分领域,累计获得67项专利技术,为全球客户交付1300余台套焚烧系统,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在谈到危废治理行业的痛点时,他坦言,危废处理行业长期面临高含盐、高腐蚀性废物处置难,设备运行不稳定等问题,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AI+环保”的工业人工智能实践为环保行业破局升级带来新机遇,让传统产业搭上“大模型”技术东风,破解发展难题。
“AI+环保”在实际工业场景中应用中面临哪些挑战?宜兴福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宝山具体介绍了危废行业智能化需突破“三大壁垒”,即设备协同壁垒(数据孤岛)、经验依赖壁垒(核心操作靠人工)、成本控制壁垒(药剂与能耗浪费)。
他分享了福鼎在工业人工智能(简称工业AI)方向的破局尝试,通过与上海全应科技联合引入ADMC智能控制平台,基于1300余台套焚烧装置的实时运行数据建立数字化模型,实现全流程监控与动态优化。平台通过分析危废种类、热值及工艺要求,自动调整运行参数,确保充分燃烧;同时依托智能诊断功能快速识别设备异常,提供解决方案。项目实施后,系统自动化程度提升40%,人工干预减少30%,设备故障率下降30%,显著增强了运行稳定性。郭宝山表示,这一成果不仅验证了AI技术对硬件设施效能的深度挖掘能力,也与公司长期以来积累的规模化处理经验形成协同效应。
在工艺流程优化方面,AI技术进一步释放了福鼎环保的客户资源价值。针对内销190家客户覆盖的多行业危废特性(如化工行业的高热值废液、医药行业的复杂有机废物),AI算法通过分析历史处理数据,为不同行业定制预处理方案,提升危废可焚烧性;在尾气处理环节,AI系统结合德国、日本等外销客户所在国的高标准环保要求,实时监测尾气成分并动态调整净化设备参数,确保全球项目稳定达标排放。通过此类数据驱动的优化,公司危废处理能力提升20%,处理成本降低10%,同时巩固了其在国际市场的技术竞争力。
福鼎环保通过将AI技术与规模化硬件基础、跨行业客户经验深度融合,不仅实现了单点系统的效率提升,更构建了覆盖“设备-工艺-服务”全链条的智能优化体系,为危废处理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本。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顾炜宇表示,未来将构建汇聚多元主体的绿色金融生态平台,通过AI技术与环保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AI+环保”模式向全链条、全周期纵深发展,创新打造智能环保产业协同生态共同体。